33岁的谭高雁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见我憨憨一笑,乍看上去并无过人之处。
然而,他却是河北省献县大南邵村副书记,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7年来,谭高雁一直在琢磨怎么帮助乡亲致富。“我就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让农民真正受益。”谭高雁话语质朴,故事却很生动。
谭高雁自小在献县农村长大。2006年,唐山学院毕业后,谭高雁在当地一家钢铁企业找了份电气化管理工作,月工资达到3000元,在当时算得上体面。
然而,谭高雁就像一株被移栽的植物,根上沾的是田间泥土。他说,自己工作的企业坐落在乡镇,看着熟悉的乡村环境,时常会想起家乡。
命运在2008年发生改变。河北省招录第一批大学生村官。谭高雁报考并被录取。这年10月,他来到了献县商林乡大南邵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要当村官先当好村民。谭高雁第一件事就是走村入户了解村情。起初,他穿着新潮的衣服走在路上,村民见了都好奇地嘀咕两句:“这是哪来的?”当听说是大学生村官时,村民们都不信任,说年轻人就是来镀镀金,过两三年就走了,还有人问:“给村里带钱来了吗?”
交流有困难,但一心干事,难题不再难。谭高雁决定重新“包装”自己,穿上了朴素的衣服。有时见村民正翻着地,尘土飞扬的,他硬是凑上去聊聊收成。谭高雁老家距离大南邵仅25公里,但他却不常回家,天天在大南邵,天冷了就去村干部家里住。
半年下来,谭高雁走遍了村里每一个角落,画出了村庄平面图,重新规划了街道、房屋,为村里制定了详细发展方案。村民对这个年轻人由陌生变得亲切。60岁的村委会主任侯广春评价谭高雁:“别看年轻,刚上班就特别踏实,身上有一股子劲儿。”
谭高雁明白,乡亲们都盼着富裕,只是苦于没有技术,“我为什么不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和知识帮助村民致富呢?”
大南邵是个纯农业村,种西红柿有30多年了,但一直局限于散户种管,收益较差,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由于村里没有交易市场,村民还得开着三轮车到河间、青县、任丘等地交易,价格随当地市场走。
谭高雁是学工科的,对西红柿种植一窍不通,但他不愿意看着乡亲们吃苦受累还挣不到钱。他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土壤等条件,提出了发展露地西红柿的建议。大伙一听都赞同。谭高雁先将互助社规范为合作社,接着筹集资金,轧平土路,建起了简易蔬菜批发市场。
有了固定交易场地还不行,村民反映西红柿品种不优,一下雨就裂,不耐储运,品相也不好。
面对村民期盼的目光,谭高雁与北京农科院联系,购进优良品种,邀请专家定期技术指导,由合作社进行标准化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麦收时节,村里种的500多亩西红柿喜获丰收,红彤彤一片,果香沁人心脾,各地客商接踵而来。谭高雁说,露地西红柿成熟的时候,冷棚西红柿还没上市,赚钱就赚这个时间差。
随着产量增加,销售场地受到限制。谭高雁用半个月完成市场规划和建设预算,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论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决定扩建交易市场。期间,他每天守在施工一线,协调施工情况,从土方填埋到地面硬化,从防雨棚建设到照明设施安装,为了给村里节省开支,他经常和村民一起干活。两个月后,筹资70万元,占地10余亩、容纳数百家商户的高标准蔬菜市场及其配套工程竣工了。
第二年,西红柿种植规模翻了一倍,在商务部举办的“秋季农产品网络对销会”上,完成交易额200万元,全村年收入达750余万元。一辆辆满载西红柿的货车从大南邵奔赴周边县市及北京、天津、石家庄、哈尔滨等地。到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
大南邵村有了名气。周边三个县市,七八个乡镇纷纷前来取经,带动了两千余农户增收致富。2012年,谭高雁当选为村党支部副书记,获省“优秀大学生村官”荣誉称号。
看着大南邵村一天一个样,幸福感在谭高雁心中油然而生。在谭高雁看来,自己的青春注定与农村结缘,生命也因这片土地愈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