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陕西,你首先想到的是啥?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会是兵马俑、城墙等文物古迹。鲜有人知道,陕西还守着一座中药的大宝库——秦岭大巴山区。这里的中草药物种之丰富,在全国也并不多见,甚至有许多还是陕西独有。如今,陕西正在加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不断地向外推广自己,被世界所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资源,陕西的名片上还应该加上中药二字。
悠久的陕西历史,造就了同样悠久的秦人医药史。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长期处于王朝政治中心的地位,使陕西自古就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秦汉药材对我国和世界医药学有巨大的贡献和影响。战国时神医扁鹊隐居秦巴山区为民采药治病,人称“医圣”,逝于汉中城固。唐代“药王”孙思邈深入秦岭发掘药物,著有《千金翼方》,为唐代颁布的世界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奠定了基础。在药学名著《本草纲目》中,写明陕南为其主要产地的中草药就达57种之多。另据清朝《县志》记载,在嘉庆九年(1804年),徐姓人于蒲河始种党参,后延续天华山、两河一带,清末民初,产量达20多吨,加工后运往汉中、西安、上海等地销售。
然而,囿于种种原因,陕西的中药品牌在近年来并未得到很好地推广。品牌有多么重要,我们对比一下中国的近邻韩国便可知道。韩国和中国自古以来同为人参栽培大国,中国东北出产的人参与韩国高丽参实际上是同一物种。然而,近些年来高丽参却一直占据产业高端,其整体销售价格比中国人参一度高出15倍之多。原因便在于高丽参在韩国人参行业及韩国政府力推之下,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礼、韩国对外的名片。
因此,扶持秦巴中药,做中国中医药的名牌,不仅是产品差异化的特色,也是品质和文化上的博弈,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名牌一旦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起来,就会成为质量安全的象征,消费文化的符号。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经营意识、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方式,决定了在品牌化推广中必须担当主体。
“在对于品牌的认识上,我们的市场策略时常有一个误区,认为我们的名贵药材本身便是品牌。但是,山茱萸、杜仲再优质,它也不是品牌,只是品种而已。品牌化最终是企业去实现的,长白山参、同仁堂、利君沙等,这些区域公用品牌,尤其是企业自主品牌,才是能够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的品牌。”陕西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康说。
通过文化思维和创意,提升中药产业软实力,其作用可以渗透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领域中。中药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不仅增加了中药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秦巴中药”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还带动了陕南养生文化旅游业的丰富与发展。
屠呦呦在获诺奖后曾说:“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而如何挖潜、实现中医药产业复苏乃至优化升级,现在看来,则是陕西政府和企业的一道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