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里部分猪肉换鸡肉,就可拉低CPI。国家统计局10月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6%。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CPI创新高,猪的作用“功不可没”,9月,食品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了17.4%,其已连续第5个月环比上涨。无独有偶,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解读,7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6.7%,对CPI总指数的影响从6月的0.20个百分点扩大到0.48个百分点。8月份猪肉价格则是连续第四个月恢复性上涨,环比涨幅为7.7%,影响CPI上涨0.25个百分点。猪肉在今年一次次地成为拉动CPI上涨的引擎。
鸡肉替代猪肉可拉低CPI
猪肉“感冒”、 CPI“发烧”已是常态,能不能通过调整膳食结构改变这一现状?众多专家呼吁,国人肉食结构需进入“替换时代”,少吃“红肉”猪肉,多吃“白肉”鸡肉,不仅能拉低CPI,还能节地节粮,促进国人健康。
猪肉“两大一小”的特点让其长期影响着CPI的涨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王济民博士告诉记者,“两大”是生产量和消费量大,猪肉在国人肉食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统计显示,我国每年猪肉生产量为5000万吨,占肉类生产总量的60%左右,包括鸡肉、鸭肉在内的禽肉年产量为1300万至1500万吨,占20%左右,牛肉、羊肉生产量占10%,其它肉类10%。猪肉生产和消费量巨大让其和CPI升降密不可分;“一小”是指猪的生长周期长,成本高,尤其是粮食紧缺时期,降价空间很小。“猪肉降价空间小这一特点虽然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价格相对较低的肉类来替代它,鸡肉是最好的选择!”王济民博士这样表示。
王济民博士的观点同样得到了中国畜牧业协会白羽肉鸡联盟总裁李景辉的认同,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鸡肉因为具备三大优势,所以可以成为替代猪肉的最佳选择:首先,鸡肉有价格优势。市场中,猪肉目前每公斤的价格在25元左右,牛肉、羊肉每公斤在40至60元上下,与之相比,每公斤16元左右的鸡肉优势明显,以此推算,吃一斤猪肉相当于能吃一斤半到两斤鸡肉,显然,在“肉吃不起”和CPI持续上涨的大背景下,吃鸡肉不仅能让国人碗里肉类的总量得以保持,还能省钱,更重要的是,纵观几十年的鸡肉价格走势,其从未超过猪肉和牛羊肉并能稳定在一定区间;其次,鸡肉有结构优势。从国际肉类消费趋势看,鸡肉是唯一一个能超过猪肉的肉类,以发达国家为例,美国鸡肉消费占肉类的42%,人均消费量46千克以上,日本人均年消费鸡肉为40千克以上,占肉类消费的47%,而中国居民人均年鸡肉消费量为10千克,只占肉类总消费量的21%;最后,肉鸡养殖具有周期短、数量大的规模优势。与猪、牛、羊生产周期半年至一年不同的是,白羽肉鸡的生产周期在42天左右,其周期短、成本低而可控,而肉鸡养殖也是目前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其能便捷快速地为国人提供优质的动物蛋白。所以,无论是价格,还是持续供应,鸡肉都是猪肉的最佳替代品。
少吃猪肉、改吃鸡肉是国际性大趋势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
少吃猪肉、改吃鸡肉也是国际性的大趋势。李景辉总裁介绍,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肉鸡生产国,是仅次于美国、巴西、法国、荷兰的第五大肉鸡出口国,目前,我国的鸡肉产量为每年1300至1500万吨,但我国的消费却停留在发达国家60年代的水平。而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肉类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对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红肉消费正在减少,而对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能量、低胆固醇的白肉(鸡肉)消费则显着增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1961年,人均红肉消费量为59.9千克,鸡肉人均消费量为13.6千克,人均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8.5%。但是,到了2008年,美国人均红肉消费量下降到51.9千克,人均鸡肉消费量上升至38.1千克,人均鸡肉消费量占肉类消费总量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到42.6%,事实上,目前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已远远超过了牛肉和猪肉。
增加白肉消费减少红肉消费,改变肉类消费结构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趋势。李景辉总裁介绍,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不仅美国的肉类消费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肉鸡产业发达的巴西,国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1961年至2009年期间,日本的人均禽肉消费由1千克/年增加到18千克/年。同期,巴西的人均鸡肉消费由2千克/年增加到41千克/年。在美国、日本和巴西,鸡肉已成为当地居民肉类消费的当家品种。
“目前我国的人均禽肉消费量只占肉类消费总量的20%左右,相当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水平,这种情况下,多吃鸡肉,一方面能抑制CPI快速上涨,更重要的是,顺应国际肉类消费趋势,让国人更强壮!”王济民博士这样表示。
节地节粮、低碳健康 “一高三低”的鸡肉应换下猪肉
吃鸡肉拉低CPI只是改变膳食结构、推进鸡肉消费的诸多好处之一,而鸡肉的节地节粮、低碳环保、营养健康则已经在中国学界形成了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刘玉满告诉记者,养殖及消费白羽肉鸡首先能节地节粮,我国要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和16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同时也要发展畜牧业,获得优质的动物蛋白,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走“节粮型”畜牧业发展之路。加快发展肉鸡产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因为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明显高于生猪。在我国目前科技水平下,肉鸡的料肉比为1.8:1,而生猪的料肉比为3.0:1。换言之,同样生产1千克肉,肉鸡比生猪可节省37%的粮食。2009年我国猪肉产量为4890万吨,如果其中的30%转变为生产鸡肉,就可节省粮食540万吨。如果把节约下来的粮食折算成耕地,按我国目前玉米的单产水平每亩350千克计算,可节约耕地1500多万亩。
其次,以白羽肉鸡为主的养鸡业还是低碳产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AFO)的一项报告,畜牧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畜牧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18%,超过全球交通运输的排放,全球9%的二氧化碳、37%的甲烷、65%的一氧化二氮都是由畜牧业造成的。据国外碳足迹专家研究,在集约化动物饲养体系中,按照生产每千克肉排放的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计算,生产1千克牛肉产生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为14.8千克,生产1千克猪肉为3.8千克,而生产1千克鸡肉只有1.1千克。同样地,如果将目前我国猪肉产量的30%转变为鸡肉生产,那么,每年可降低近4000万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此外,肉鸡产业还能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可以替代化肥使用,为发展有机农业提供必要条件,进而形成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
再次,与猪肉、牛羊肉等红肉相比,作为白肉的鸡肉还有这有效改善国民健康状况的作用。肥胖被公认为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是某些癌症都与肥胖有关。有报告称,目前我国的肥胖人口规模已高达3.25亿。人类肥胖与不科学的肉类消费结构密切相关。我国城乡居民目前的肉类消费结构大体上是猪肉占64%、禽肉占21%、牛羊肉及其他占15%。相关的科学研究证明,提高鸡肉在肉类消费中的比例可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从营养学的角度看,同猪肉和牛羊肉类相比,鸡肉具有“一高三低”的营养优势,即蛋白质含量高、脂肪低、热能低和胆固醇低。鸡肉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2%,牛肉为20%,猪肉为18-20%;鸡肉中的脂肪含量只有1%,牛肉为5%,猪肉可高达30%;每100克鸡胸肉的热能为90千卡,牛肉为205千卡,猪肉为290千卡;每100克鸡胸肉中的胆固醇含量只有82毫克,牛肉为104毫克,猪肉为100毫克。此外,鸡肉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4.7%,因此,更有益于人类健康。
“一系列数据表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鸡肉消费都在呈现强势增长,并成为主流,为了健康国人也应该改变固有的肉食结构,将碗里的部分猪肉换成鸡肉!”中国白羽肉鸡联盟总裁李景辉这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