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豆、银豆豆,不如我们的小土豆。”在“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当地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农谚。
村民口中所说的小土豆,学名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中国有400多年的种植历史。它耐寒、耐旱、耐瘠薄等特点,使其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省份贵州广受青睐。
“贵州88个县(市、区)都种有马铃薯,其中42个县(市、区)被农业部规划为全国马铃薯优势产区。”贵州省农委总农艺师黄俊明说,过去被看成“贫困代号”的马铃薯,如今为贵州贫困山区农民带来越来越多的收益。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贵州马铃薯种植面积1056万亩,总产量1133万吨,马铃薯鲜薯总产值达175亿元,其产量占贵州粮食总产量的20%左右,全省农民人均可从马铃薯生产中获得230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双龙镇江林村村民马敏琴最拿手的技艺就是种土豆。从整地播种到覆膜施肥,每一个流程她都烂熟于胸。“今年我种了10多亩脱毒马铃薯,每亩产量达到4000多斤,一年光种土豆的纯收入就有三四万元,盖新房、买家具、供小孩读书全靠小土豆的功劳。”马敏琴说。
在贵州农村,像马敏琴这样精心侍弄土豆、依靠土豆奔向幸福生活的农民有很多。
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的海嘎社区,是贵州与蓝天最接近的地方,2700多米的海拔让这个彝族村寨寒风凛冽、树木稀少,而土豆则成为这里世代居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2013年,随着韭菜坪景区的开发,不少村民搞起了烤土豆生意,一个铁炉、一堆炭火、几个辣椒料碟,烤土豆生意就可以随处开张。今年62岁的村民黄兴祥告诉记者,他每天都要背着五六十斤土豆到2900多米的韭菜坪景区烤卖。一天平均下来能挣三四十元,周末收入还要翻倍。“没想到城里人还挺喜欢吃我们的烤土豆。”
作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三位的省份,贵州在国家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下,积极谋求通过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实施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及产业化开发等方式,推动全省马铃薯产业发展。
根据贵州省日前出台的《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贵州将建设以黔西北高海拔地区为主的马铃薯基地,贵阳至广州高铁沿线、厦蓉高速公路沿线及铜仁、黔西南、遵义、安顺部分低海拔地区的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预计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100万亩,鲜薯产量1500万吨以上,实现马铃薯产值300亿元。
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实,贵州的小土豆将迎来大发展,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路径将更宽更阔。而对于马敏琴、黄兴祥这些大山深处的农民来说,也许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土豆主食化战略,但土豆更好卖、能挣更多钱,这就是他们最踏实的幸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