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立冬。北梁原本早在10月份就开始熙熙攘攘的秋菜市场不见了。随着北梁的拆迁,包头最大的平房区消失了,包头最集中、大量储藏秋菜的人群也都搬进了楼房。
秋菜市场不仅仅在北梁消失了,全市的秋菜买卖景象与早年相比也是相当清淡,秋菜市场的萎缩也并非今年突发,只是今年减少的特别突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近10年来,我市反季节蔬菜供应越来越充足,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尤其是近5年来,足以让市民在冬、春季吃到新鲜的、甚至是无公害的本地蔬菜。
生活方式改变了
家住北梁的李阿姨老两口还清楚地记得,在2012年那个10月,他们陆陆续续买回了400多斤白菜、150多斤土豆、150多斤胡萝卜、70多斤黄瓜、70多斤芋头、7斤多豆角,放的放,腌的腌。2013年的10月,随着北梁的拆迁,李阿姨一家搬进了楼房,崭新的家里放腌菜缸实在碍眼,就放弃了。更重要的是,这里没了腌菜的温度。一开始,李阿姨还在思念酸菜的味道,然而慢慢地住惯了楼房后,今年女婿说要去批发市场给老两口买两捆白菜,李阿姨赶快阻止:“楼底下甚也有,买多了坏的比吃的还多。”
“冬天不缺菜,西红柿、黄瓜什么新鲜蔬菜都有”,李阿姨的女儿33岁的小静说,记得很小的时候,到了冬天哪怕有钱也买不到新鲜蔬菜,再后来能买到了,但也稀罕的很,价钱也很贵,“只有家里来稀客了,我妈才舍得买一个西红柿、一根黄瓜,很抠门的,当时只给我切一小片吃。”
80后的小伙伴们,可能都有小静这样关于冬季蔬菜的记忆。友谊菜市场蔬菜管理部经理李睿说,“这怕是20多年前的事了吧。”他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条件越来越好,从山东、河北等地运来的反季节蔬菜逐渐能够满足市民冬、春季的需求。而且近4、5年,包头本地生产的反季节蔬菜也越来越多,现在能占到友谊菜市场反季节蔬菜销售的30%—40%。
“冬春季和夏秋季蔬菜的价差小,供应也很充足,西红柿、黄瓜、青尖椒、茄子、豆角、西葫芦冬季都有,所以储存秋菜的人越来越少。尤其今年特别明显,最明显的就是白菜和土豆。”李睿告诉记者,就友谊菜市场今年10月份一个月的蔬菜销售情况来看,粗略估计,土豆和白菜的销售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0%-30%,其他蔬菜如大葱等也有减少。
今年,李阿姨老两口没有储存过冬蔬菜,只是习惯性地买了两捆葱、两袋土豆,女儿小静则什么都没买。
市场丰富了
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市场上有了新鲜且价位合理的反季节蔬菜。
2008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南菜北薯”战略,九原区、东河区、土右旗建设了很多蔬菜大棚,本地反季节蔬菜的供应也逐年上升。以九原区为例,记者从九原区农牧业部门了解到,近年来,包头市反季节蔬菜的自给率达到了35%-36%,九原区的供应量占这个比例中的1/3,目前九原区的温室大棚占地面积有55000多亩,比2008年增加了40000亩,2014年反季节蔬菜的生产量为42万吨,今年预计能达到43万吨,具备生产果、叶类菜的条件,菠菜、生菜、黄瓜、大白菜、小白菜、芹菜、豆角、茄子、西红柿、白萝卜、油菜、青尖椒、大葱等等,都可以生产。
除了本地的反季节蔬菜,更多的外地蔬菜源源不断地运来,冬季不缺新鲜蔬菜,市民储藏秋菜自然也就少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也让市场跟着转变。内蒙古田丰农牧有限责任公司仓储经理杨阳说,这种变化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固阳的土豆上。杨阳告诉记者,北梁的拆迁让他们有特别明显的感受,“以往大量、集中储存秋菜的主要是北梁、北沙梁的居民,近两年来,北梁的拆迁让我们土豆的销售方式也跟着有所转变。以前在秋季就能卖完,近两年来,根据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调整销售结构,分批出售。今年我们企业打算拉长战线,将土豆在10月、11月、12月和元旦、春节期间,分批投放到市场。总体的销量没变,只是销售结构变了。”
品质提升了
市场销售和市民生活方式的互动发展变化,也让更多人的目光转移到蔬菜的品质上。
杨阳告诉记者,除了销售结构的调整,土豆的深加工业也是他们正在做的。企业按国标安全线生产的土豆粉已经上市一年,受到了包头乃至呼市市民的欢迎,销售情况不错。“我们企业还在做酱菜等很多土豆深加工项目,就是为了适应市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除此之外,市民对蔬菜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市民吴先生说,他经常怀念小时候家附近的菜园子,“我和弟弟经常翻墙进去偷吃西红柿,不用洗,摘了就吃,又沙又甜。”吴先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吃到那样的不用洗就能直接入口的蔬菜。
万科二期蔬菜基地管理经理林建军告诉记者,他负责的大棚里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目前非常畅销。据林建军介绍,万科蔬菜基地有240多个大棚,占地1000多亩,每年的产量在700万斤左右,主要在每年的冬春季上市,大约能够满足二十分之一的市场需求。由于生产的是反季节的无公害蔬菜,所以价格会比普通的反季节蔬菜贵一些。“我负责的二期基地有100多个大棚,每个大棚每年能生产2、3万斤蔬菜。现在市民对无公害蔬菜的认知度很高,所以还是很畅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