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半,记者赶至位于蒋乔街道嶂山社区的检测点时,检测员杨小红和卢海琴已经从蔬菜种植大户那里采来了新鲜蔬菜。有包菜、韭菜、菠菜、茼蒿、青菜和苋菜共六样,分别采自辖区“天源种植”和严龙贵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样本做好产地标注后,两个人就开始在试验台上操作。
“第一步是称重,每样取2g放进试验杯中,然后加入10ml调制好的缓冲液,在振荡器上萃取两分钟。”两个人一边做一边向记者做着介绍。“然后用滤纸过滤,取3ml滤液加入比色皿中,再加100ul(微升)酶、100ul显色剂,静置10分钟。最后放置在一个连接着微型打印机与电脑的检测装置上进行检测。检测数据为酶的抑制率,若数值大于或等于50%就属于农药残留超标,必须向有关部门报告,并进行执法,确保本批蔬菜不能流向市场。”
“从今年8月份开始,每周检测两次,至今还没有检测到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杨小红正在做着介绍,卢海琴却跳了起来。原来本次检测韭菜数值超过了50%的警戒线。按照规定,出现这种情况,必须再做两次,若三次中有两次仍然超标,就要启动执法程序。
还好,虚惊一场。最后两次的检测数值都在40%左右。检测最终数值都必须通过电脑上传到市农委。
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不仅具有守好蔬菜上市第一关的作用,而且若对数据进行梳理分类,对市民买菜也是一个不错的参考。杨小红说:“比如,大家一直认为包菜、白菜打药比较多,农药残留一定会较高,而事实并非如此,从检测结果来看,倒是一直看好的韭菜,数值一直在30%以上的高位徘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杨小红向农民咨询后才知道,原来农户种植韭菜时一般都在土壤中用药,虽然后期不再喷洒农药,但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一样会保持在蔬菜体内。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点推广工作刚刚启动,检测设备由农委提供,检测人员则由经过培训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担任,无论是设备还是检测员的业务能力都需要进一步磨合,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