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上午,山东禹城市向阳坡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配菜室内一派繁忙景象:工人有的在分拣蔬菜,有的为蔬菜贴膜装箱,有的负责搬运。“今天要装100多箱,发送给北京、石家庄等地的超市、酒店。”园区负责人霍春亮说,目前,向阳坡的有机蔬菜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市,与北京家乐福超市、丹尼斯百货等200多个高端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今年以来,销往京津冀的有机蔬菜共计5000吨,占总量的50%。
向阳坡示范园是禹城市有机蔬菜生产基地,2010年由禹城市伦镇大禹龙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3500万元兴建,规划设计6000亩,目前,种植蔬菜3000亩,有黄瓜、西红柿、丝瓜等20多个品种。这里的有机蔬菜有何独特之处,为何能进入京津冀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瞄准京津冀需求投资
——有机蔬菜市场前景看好
霍春亮介绍,早在示范园建设之前,他就派人在京津冀等地进行了广泛调研,走访了超市、酒店等百余家,并通过经销商了解当地蔬菜销售、市民需求等情况。“如今人们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注重饮食健康安全,对蔬菜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喜欢纯天然、无污染的放心蔬菜,大城市更是如此。东周丰源(北京)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石家庄天元每日鲜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有关负责人都和我拍了胸脯,说如果你能生产出有机蔬菜,我们包销,价格不用担心。这促使我下定决心:走高端路线,种植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是蔬菜产品认证的最高标准,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肥料和药物,蔬菜口感要原汁原味,对园区环境有很高的要求。霍春亮请来省城专家选址,看看禹城到底哪里的土地最适合种有机蔬菜。经过3个多月的摸底检测,终于选定了伦镇太和村。
2010年7月1日,他与村委会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向阳坡示范园距禹城市区20公里,最近的村庄也在2公里之外,园区三面环河、一面环路。“有机蔬菜种植对土壤、水质、空气都有着严格要求,如果不达标,蔬菜品质难以保证,这样的布局形成了天然隔离带,让园区远离污染。而且这里交通便利,往南三四里就是308国道。”示范园北区经理杨光说。
目前,中国社科院、山东社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也都相中了向阳坡这块“风水宝地”,将其作为实验基地。中国社科院院士李振声曾前来向阳坡指导,在品尝向阳坡的黄瓜后赞不绝口,说终于找到了小时候吃黄瓜的味道。
蔬菜大棚成智能生产工厂
——物联网技术助力种出放心菜
记者随杨光到向阳坡智能管理中心参观,在大屏幕上能随时调取各个大棚的现场画面,屏幕下方还显示出大棚内的温度、空气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6项指标。
杨光介绍,这个智能管理系统是去年2月份向阳坡投资160万元,与省农业物联网工程实验室联手打造的。整个系统由无线传感器、远程控制终端和信息管理平台组成,可通过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操作,实现移动通信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系统实时采集棚内温度、湿度等数据。“这些指标一旦超出正常范围,电脑就会发出预警信息,并发送短信到技术员或者管理员的手机上,他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对棚内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园区技术员桑志元告诉记者,浇多少水、施多少肥、温度湿度如何……这些蔬菜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智能管理系统中都有数据支持,精确到每株植物,可实时定量把关。以种植黄瓜为例,人工施叶面肥时肥料控制不标准,因此黄瓜生长有大有小,卖相也不好。而通过把肥料液化后自动滴管,肥料喷洒均匀且用量少,降低病虫害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蔬菜品质。
智能管理系统的功能不只是控制大棚,它还能给蔬菜远程看病。在种植户张洪水的蔬菜大棚里,他把一片叶面发黄的西红柿叶子放在高清摄像头前,系统自动采集照片传入管理平台。50分钟后,他的手机上收到一条信息:怀疑西红柿是灰霉病,同时还给出了具体防治建议。“我们一直致力运用现代科技培育品质蔬菜,早在3年前就成立了山东向阳坡有机农业研究中心,先后申请了变频式微滴灌和蔬菜简易包装两项专利。”霍春亮说,新上这套自动化管理系统后,现有的3名技术员只需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操作,轻轻松松就能种好菜、管好棚,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成本也大幅降低,仅灌溉成本一年就节约了4万元,同时病虫害发病率明显下降。
每个黄瓜都有“身份证”
——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今年初,向阳坡示范园还建成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选种、育苗、栽培、采收、包装、配送,每个环节都能以视频形式按需呈现给消费者。在配菜室内,杨光拿出手机,扫描一下蔬菜包装上的二维码,用什么样的种子、栽种日期、管理者、采摘日期、采摘者、配送车辆都能查到。
在2号有机黄瓜棚,记者看到入口处的柱子上挂着一本农事记录。“这可以说是蔬菜日记,用来记录蔬菜每天的生长过程。”杨光说。打开农事记录本,记录人一栏里填写着郭秀荣,定植时间是2015年8月1日,棚号是2号,品种是黄瓜,11月12日的记录内容是修秧,当天早上记录的棚内温度是14摄氏度,中午是15摄氏度。“记录每天的农事安排,出现问题便有迹可循,更加便于田间管理。”
农事记录本,记录着一棚黄瓜自育苗到采摘每一天的生长情况,每一次施肥都要记录好时间、施肥品种、措施,直到棚内最后一根黄瓜下架。“在这种精细化管理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在餐桌上如果出现问题蔬菜,可直接追溯到这种蔬菜所产大棚。通过每天的农事记录,就能找到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桑志元说。
职业农民成为园区主人
——最大程度调动种植积极性
“我去年底承包了3个大棚,按照标准种植黄瓜和丝瓜,现在丝瓜收获了3次,黄瓜还有几天也成熟了,一年下来平均1个棚的收入能达到5万元。”45岁的种植户徐登伦说。
徐登伦去年12月得知向阳坡示范园对外承包大棚的消息,当即来到园区,以每个棚10.8万元的承包价格签订了合同,期限为14年,成为园区职业农民。
向阳坡示范园通过多年探索,实行“产业园区+职业农民”的管理模式,由园区统一制定生产计划、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认证、统一指导服务、统一加工销售的“六统一”管理;由菜农通过承包等形式管理大棚,负担一定的租金、承包费和管理成本,并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前园区是搭伙式管理,雇人干活。管理人员操心不说,还出现了工人工作效率低等情况,经营一度陷入困境。现在大棚全部承包给职业农民,许多人拖家带口住在大棚,根本不需要监督,效益还成倍提升,我们只在提高技术服务上多下功夫就行了。”霍春亮说,园区拥有成熟的技术和销售渠道,但是不用化肥,不用除草剂,必须用人工除草和物理防治是有机行业最基本的操作思路,用工成本会越来越高,这一模式恰恰实现了园区与职业农民的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