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康乐牛文化旅游节暨第八届赛牛相牛大会正式开幕。近年来,康乐县在全省探索出了“康乐模式”。今年,首次将牛文化与旅游结合,探索肉牛产业发展转型之路。
立足优势培育富民产业
康乐县位于甘肃中南部,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农牧交汇地带,在当地有“没有牛羊不成家”的说法,农民养牛的传统由来已久。谈起畜牧业发展,康乐县副县长马永忠感慨地说,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农民从甘南草原上购进架子牛,通过蚕豆粉渣育肥后卖到兰州市场,赚取中间的差价。几年时间,康乐的育肥牛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来随着洋芋粉条的兴起,替代了蚕豆粉条,育肥牛一下子没有了原料,康乐的养牛规模出现了萎缩,一直到2000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
在康乐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农业县,如何加快发展,是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康乐县发展畜牧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首先是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中原农区与青藏牧区的过渡地带,商贸流通活跃,区位优势突出。其次是各族群众自古有“无牛无羊不成家”的传统观念,饲草资源丰富,天然草场广阔,农作物秸秆充足。目前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可为15万头牛提供饲草料。
近年来,该县大力培育富民产业,做大做强以肉牛为龙头的草食畜牧业,探索出了“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康乐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年肉牛饲养量达20万头,出栏8万多头。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占家庭经营性收入的38%以上,肉牛产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户养牛政府补贴
“要想发展肉牛产业,牛源是基础”,康乐县畜牧兽医局局长马少飞介绍说,针对国内外市场上牛源日益紧缺的问题,康乐县从建立健全配套联网的良种肉牛繁育体系人手,做精做强自繁自育产业链。
近年来,通过引进推广德系西门达尔、安格斯等世界知名肉牛品种,筛选培养康乐牛当家品种。为激发母牛养殖户积极性,实行良种补贴,对全县养殖场和农户凡从州外每购进一头18月龄的优质西门塔尔母牛,一次性补助1000元(州、县各补助500元),确定了100个母牛繁育重点村。母牛冻配后,每产活一头犊牛补贴200元;对能繁母牛达到30头以上的母牛繁育场,每产活一头犊牛补贴300元,全县农户饲养的母牛一律实行免费冻配。对母牛繁育重点村的母牛建档立卡,建立免疫、繁育等基本信息数据库,实行跟踪管理,建立了2万头的良种母牛繁育核心群。积极引进推广德系肉乳兼用型西门塔尔牛冻精2.2万支,筛选培育康乐牛当家品种,做精做强自繁自育产业链。如今,全县母牛繁育户达2.78万户,能繁母牛存栏达到4.8万头,良种母牛扩繁基地母牛存栏占全县母牛存栏的66%,形成了以山阴地区、干旱地区为主的小群体、大规模的良种母牛扩繁基地,从源头上解决了牛源和饲草料不足的问题,为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肉牛产业发展转型之路
“发展畜牧产业,首要的是要培育龙头企业,这是先进地区发展畜牧产业的一条成功经验。”马永忠深有体会,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一直是制约康乐县畜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县上采取“走出去寻找商机,请进来合作发展”的办法,着力扶持培育畜牧龙头企业,先后招商引进了甘肃康美牛业有限责任公司、信康、德隆、华星(昱)等养殖企业。
围绕肉牛产业,引进培育康美公司。经过连续10多年的持续扶持和发展,目前康美公司总资产达2.6亿元,成为集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科研推广、咨询服务、肉牛育肥、饲草料加工、屠宰分割冷藏与熟食品生产和餐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同时,该县引进建设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企业每年与农户签订商品育肥牛回收、饲草种植、犊牛回收订单生产合同2.6万多份,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技术指导的全程服务,示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年出栏千头牛育肥基地30个、500头以上的肉牛育肥基地60个,形成了以康乐为中心,辐射兰州、定西、平凉、陇南、甘南、天水等地区的甘肃中部肉牛产业带。
如今,面对牛羊肉价格回落、市场低迷的状况,康乐县率先在全省提出了牛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探索肉牛产业发展转型之路。“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康乐作为甘肃省肉牛产业的大县,在国内牛肉市场需求明显放缓、进口牛肉数量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必须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康乐县牛羊产业协会会长师向东告诉记者,通过多次赴台湾等地考察“取经”,以及结合中央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决定尝试将当地优势产业———肉牛产业与丰富的旅游资源融合,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康乐县县长雍桂英接受采访时说,文化旅游活动使牛产业发展的链条得到延伸,当地百姓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拓展了收入渠道,这对康乐县的精准扶贫和整体脱贫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