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泉是国家蔬菜生产基地县、河北省蔬菜生产大县。到目前,全县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15.1万亩,年产量9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6.7万亩,年产量67万吨。蔬菜产业已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
9月3日,走进榆树林子镇,公路两边是一栋栋依次摆开的设施大棚,一些朝阳的山坡上也建起了蔬菜大棚。据统计,该镇现有蔬菜大棚9600多座,总占地2.4万亩,大棚年均纯收入6万元。
镇党委书记董博涵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摆脱贫困,一些农户开始尝试建暖棚种菜,由于效益高于大田种植,农民积极性高涨。然而,随着产业的推进,在应用新技术、获取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种植户遭受损失,拆掉大棚重新种上庄稼。
为发展蔬菜业,该镇出台了激励引导、市场保障、技术引进、干部分包等多项机制,开始全力实施“蔬菜富民”工程。
为推进设施暖棚的发展,平泉县财政平均每年拿出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对新建棚农户进行补贴,并整合扶贫、水利、农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向蔬菜产业倾斜。对成方连片百亩以上的园区,每亩补贴750元;对于需要流转土地的,乡镇政府帮助协调;资金不足向金融部门借贷的,政府贴息。
政府做好了服务,加快了设施暖棚发展。该镇还打破区域界线,在土地集中的平坦地带,协调周边乡镇,实行跨乡镇、村组连片规划;在山坡地带,鼓励农民灵活开发,由点串线、由线连面,成片推进。在品种上,坚持创特色,以黄瓜为主打,全镇近万个大棚90%以上是黄瓜。
郑杖子村村民刘立峰现有3个暖棚,年收入18万元。种黄瓜让他家里盖上了新房,添置了冰箱、电脑,还接通了互联网。“要在10年前,这样的日子想都不敢想,家里几亩玉米,播种、耕作、收割一年忙到头,再捣鼓也挣不了几个钱。”刘立峰感慨地说。
清晨5时,郑杖子村的棚间地头已是一派繁忙。三轮车、小货车来来往往,把刚采摘下的黄瓜送往镇上的蔬果交易市场。该蔬菜果品交易市场坐落于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占地6.7万平方米,已吸引了全国各地100多家客商,为周边乡镇生产的蔬菜搭建了遍销全国的平台。
“原来卖菜骑着三轮车走村串巷,或者去附近村镇赶大集。”菜农张万祥说,“现在有了市场,我们只管按标准生产,销售没问题,种菜变得简单、轻松了。”
为保证来自不同农户、不同棚室蔬菜的产品质量,全县蔬菜基地实行统一规格建棚、统一标准管理、统一技术服务,并且建立了完善的生产档案、产品检测、产地准出、质量监管等管理机制,从而有效保障了蔬菜安全生产。同时,该县还大力推动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了高密度防虫网、黄板诱蚜、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无公害生物综防技术20多项,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
平泉县还出台政策,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组织“抱团”出征,全县现有蔬菜专业合作社60家。合作社加大与市场的对接,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全县注册了“辽河源”、“清水湾”等蔬菜品牌。榆树林子王海蔬菜合作社注册了“大地”商标,叫响了“绿色、无公害”放心品牌,蔬菜产品打入了北京物美、新发地等高端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平泉蔬菜区域知名度和市场开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