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冬春水利建设会议2日在淮安举行。2016年本省初步计划安排重大水利工程120亿元以上,同时安排109.8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两者双双超过百亿元。省政府如此大笔投资“砸”向农田水利,是出于何种考量,又能给百姓带来怎样的红利呢?
水管直通地头 粮食增产人增收
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把水利建设列为重大公共基础设施网络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水利建设的高度重视,而农田水利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全省强化农业基础、提升基础设施保障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20日,记者来到涟水县灰墩村,村支书蔡井红正和村民一起在田里忙碌。“今年收成很好,水稻亩产最多能有1400斤!”老蔡告诉记者,这多亏了今年县里的农田水利建设,把管道直接修到了田边,“水龙头一拧,地里的庄稼都能喝上水!”
“水稻顾名思义要的就是水,不缺水,产量当然上去了。”老蔡说,以前没有修建沟渠时,村里的老百姓每家每户都要推着汽油机到河里打水,水稻不能及时灌溉,产量当然不高,每亩能收个八九百斤就不错了。而且一台汽油机一千多块钱,还要烧油、保养,正常年景,每亩地的两季灌溉成本要五六十块钱,现在一亩地每年只要交20元左右的水费就够了。
省水利厅厅长李亚平介绍,2016年我省将按照“集中连片治理,整乡整村推进”的要求,抓好7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建设项目,其中计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1万亩,新增旱涝保收农田面积103万亩。
高效节水设施 丘陵不再“望天收”
我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近来出现一个新趋势:更加着眼于促进农业节水,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基础保障。
连云港赣榆区黑林镇是缺水的丘陵地貌,曾经只能种些花生、地瓜“望天收”,如今却种起了5000亩经济型作物蓝莓,而且亩产高达2000斤,效益超过两万元。这得益于当地大力推进的高效节水设施建设:通过铺设滴灌管网,利用土壤传感、智能控制灌溉技术对种植作物实行分压、分时、按需供水,实现了节水灌溉智能控制。
黑林镇镇长马秀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用过去的漫灌方法,以每亩40立方米水计算,5000亩土地一次耗水20万立方米,一个生长周期需水量130多万立方米。改用滴灌后,每亩地灌溉水量4.8立方米,仅为过去的1/8还不到,5000亩作物一个生长周期的节水量超过11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节约了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量”。
这样的农业灌溉工程节水模式,明年将得到大力推广。记者了解到,围绕现代农业需求,我省今后将继续发展管道灌溉和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
修老闸整河塘 “水美”为乡村增色
当前正是水利建设的黄金季节,热火朝天的场景随处可见。19日一早,顶着瑟瑟寒风,淮安楚州区胡庄节制闸工地40余名工人正抓紧施工,4台挖掘机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淮安市水利局农水处韩品元告诉记者,小型水利工程通常三四十年就要翻新一次,这座建于1978年的老闸,拆建后行洪流量将比原来提高一半,排涝能力大大提升。
除了抗洪排涝,农村水环境的改善,也是我省农田水利建设近年来的主导方向。每逢周末,南京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村的王何生一家就非常忙碌,他们经营的农家乐一天要接待几十拨游客。谁曾想,十多年前,石塘村还是百姓穷、环境差,尤其是河道、沟塘淤积严重,是名副其实的“烧饼塘、油条沟”。近年来,水利部门在这里开挖清淤了32座塘坝,先后投入2800万元开展了水环境整治和小流域水土流失专项治理,如今石塘已成为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示范点、水环境治理示范村,百姓的生活也随之“水涨船高”。
李亚平说,我省正以中小河流重点县建设、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项目为抓手,实施“水美乡村”建设。根据计划,明年我省将完成7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3个中小河流重点县项目建设,并继续组织实施一批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程,让“水美”为乡村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