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元一斤!
最近,梁平一家农业公司新推出的“冷沙米”卖出了“天价”。
凭什么?
“这种米是在冷沙田中自然种植的,施农家肥、人工除草,水稻收割后自然风干,稻谷放到檑子中,人工脱壳,用竹筛筛选,再经石碾反复碾压。”近日,知稻农业公司总经理吴启森告诉记者,他们的大米,从一粒种子到长成稻株,经过了201天的超长生长期,加工过程严格按照古法工艺进行冷加工,虽然口感上不及精米,却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大米的营养成分。
冷是工艺,慢是情怀。越是纷纷攘攘的社会,人们越是怀念“从前慢”的日子。于是,“冷沙米”这样一款以“慢”为卖点的大米,很快触到了人们心灵深处,虽然售价比普通大米高出10多倍,却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不仅在本地热销,还远销到了上海、广东等地。
冷泉冷沙田
“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
梁平盛产大米,山上的大米比坝子的米更好吃,尤其是蟠龙大米,在当地小有名气。然而,过去,农民种植缺乏规范,好吃的大米却卖不起价。
“身边的朋友陆续当了爸妈,朋友圈里都在说食品安全,我想,这是个机会。”2013年10月,31岁的吴启森放下重庆主城的生意,回到老家蟠龙镇扈槽村,流转了70亩土地,不用化肥、农药,试验种植“让自己和朋友吃起来都放心”的水稻。
扈槽村海拔850米左右,温度低;给稻田灌溉的水源是山上涌出的冷泉泉水,终年清凉彻骨;土壤则被当地人称为“冷沙田”,质轻、疏松、多孔、透气性良好。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大米的好品质。“初试牛刀”虽然亩产仅300斤,吴启森却坚定了决心,要将稻谷继续种下去。
去年底,他成立了知稻农业公司,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600亩。“这里温度偏低,水稻生长期比别的地方长50天左右。”吴启森告诉记者,今年3月22日育秧,5月3日插秧,直到11月初才开始挞谷子。“今年亩产700斤稻谷。发生了穗颈稻瘟,没用农药,损失了30%。”
自然阴干
在位于扈槽村的一间加工坊里,一丛丛稻谷倒悬在木架上。
“这是我们的一大特色。”吴启森介绍,稻谷在收割后,仍有一个继续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后熟。
将它置于阴凉处储存风干,稻谷会继续吸收秸秆及稻叶中的营养,使稻谷能够获得更多营养成分。“这是从台湾借鉴的经验,采用阴干,而不是晾晒的方法,大米颜色要油浸些,香味也更浓些。”
阴干至少需要半个月,储存、加工成本高,成本回收期也会拉长。“这与现代社会的快消观念显然是背道而驰。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更健康、更营养。”吴启森说。
慢磨细碾
加工坊里,79岁的村民张腊梅和同伴围着石碾看了又看——时隔多年,檑子、米筛、石碾等传统大米加工工具,再次被知稻农业“请”了出来。
“我向专家请教过,了解到,机器加工精度打得高,热加工工艺造成大米营养流失。”吴启森告诉记者,他到处请教,如何能保证大米的营养、又避免糙米的口感。这时,有本地老人提起檑子,一下子给了他灵感。
“上世纪90年代,农村纷纷建起砖房,檑子笨重又占地,很多农户都劈来做柴烧了。”吴启森说,保留下来的檑子,现在很少见了,他花了1年多时间,直到今年7月,才寻找到一个保留完整并且还可以使用的檑子。庆幸的是,前不久,他又寻找到了制作檑子的老艺人,开始制作更多的檑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木制的檑子高约1米左右,上端较薄,形似磨盘,下端形似磨座。工人将稻谷喂进漏孔,再推动木柄,在“轰轰隆隆”的声响中,稻谷被锯齿状的木齿磨去谷壳,从檑子的腰间出来。然后,工人用竹筛将大米与谷壳分离出来,再经石碾反复碾压,就成了我们吃的“熟米”。
梁平县农委高级农艺师胡晓说,整个过程是全手工操作,加工过程中摩擦力不大,把米胚完整地保存下来,大米的营养元素更全面。
面向高端客户
“冷”让营养成分更多保留,“慢”让消费者体会更多耕作者的用心。知稻农业的这一理念一经推出,便大受追捧。
据了解,采用自然阴干、檑子碾米工艺生产的大米,售价在39.6元/斤;自然阴干后用机器加工的大米,或是晾晒后用檑子碾米工艺生产的大米,售价在28元/斤;而针对普通大众,有机种植、机器加工的大米,售价则在12.8元/斤。
“我曾经搞过一阵子CSA(即社区支持农业),和一些宅配电商有接触。我们的水稻还在生长,就已经接到了订单。在微信上介绍了大米的加工过程后,又有很多人感兴趣。我们的‘冷沙米’广告,还打到了梁平高速公路入口处。”吴启森说,他已经收到了20多吨订单,面向的都是一些追求健康品质生活的高端客户。
现在,吴启森的烦恼在于生产力低下,产能不足。
据了解,一个檑子每天可脱粒1000斤稻谷。“但是熟化慢。”吴启森说,一个石碾需要2个人,一人拉,一人推,一天碾9个小时只能熟化200斤。现在加工坊有2个石碾,一天只能熟化400斤。“我正在研究,准备用马达和牙箱作动能,替代部分人工,让古法工艺与现代科技更好地结合。”
下一步,他还打算研发一款“禅修米”,让人们在食用优质大米的同时,赴一场心灵之约,体验“慢”与“静”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