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东、西山种茶、制茶始于两晋南北朝,已有千年历史。唐陆羽所著《茶经》就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宋朝时此茶叫“小青茶”已作为贡茶,据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1084年)记载:“洞庭出美茶,旧入为贡……”清初,洞庭茶俗称“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世祖康熙皇帝南巡太湖,遂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洞庭山碧螺春茶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每500克特级茶有7万多个芽头,为全国名茶之最;采用纯手工炒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起锅即成”,独特的加工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碧螺春碧色悦目、味淳甘厚,随着嫩芽茶叶徐徐沉入杯底,瞬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展开的碧螺春芽叶仿佛天上的“翠云浮动”,碧玉色的茶汤和翠绿的芽叶交相辉映,像“春染海底”、“绿满晶宫”,清香袭人。细啜慢品洞庭碧螺春的花果香味,令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洞庭东西山的茶园果圃之中,领略那“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的意境。百年来,洞庭山碧螺春获得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南洋劝业会优等奖等荣誉,1972年,周恩来总理同基辛格在上海议定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时赠送的国礼就是碧螺春茶。在2014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价值为34.23亿元人民币。
有了“洞庭山碧螺春”这块金字招牌,吴中区的茶业规模迅速扩张,碧螺春茶叶产值不断攀升,目前,吴中区洞庭东、西山拥有茶园30800亩,总产量315吨,总产值2.38亿元,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区茶企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地理标志商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实施碧螺春茶叶的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品牌化销售、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了茶农增收致富。据统计,2014年,茶农户均茶叶净利达10300,从业人员达3.8万人,解决了当地乃至外地部分剩余劳动力。此外,吴中区在太湖沿线建起了以品碧螺春茶为主题,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园。每年春季,游客蜂拥而至,环太湖成了人们踏青郊游的天然大氧吧。据统计,2013年吴中区接待游客1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