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31日,市农业局、省渔政总队河源支队联合在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开展大鲵野外增殖放流活动。据了解,此次活动共人工增殖放流大鲵600尾,每尾长20厘米左右,其中100尾已植入识别芯片,以方便今后科研人员开展研究监测。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珍稀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素有动物演变“活化石”之称,被联合国列入濒危保护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了解,此次放流的600尾大鲵鱼苗,其中有100尾被植入动物个体标志微芯片,使其都拥有了独立的身份识别号码,这将有利于开展大鲵野外迁地种群的动态检测和建立大鲵种群数据库等科学研究工作,为今后更加科学有效地恢复和增殖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积累经验。
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于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是我市大鲵资源最丰富的产地之一,具备大鲵栖息和繁衍的优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区成立至今,已累计野外人工增殖放流大鲵2000尾以上,通过10多年的积极保护,建立了大鲵野外人工增殖放流的长效机制,在大鲵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3年9月16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对全省范围内多方调查论证后,在桂山大鲵自然保护区内放流了人工繁殖子二代大鲵250尾,并全程跟踪检测。此举当时在全国乃属首例,引起了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市渔政支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3年放流的大鲵,现在最大的个体重量已经超过10公斤,体长超过1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