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某媒体的一则关于“速成鸭”的报道,让原本并不景气的行业再生波澜,此报道一石击起千层浪,让本人很不自然地与2013年“速生鸡”的报道联系在一起,同为大众媒体,同为家禽行业,这些似曾相识的做法究竟意欲何为,让我们这些业内人士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此前这类报道一出,业内专家纷纷把声讨之声指向媒体,认为他们无知、无良甚至无聊,为了找卖点、搏眼球而使用一些敏感的词汇,诸如“速生”等,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其实,本次事件的核心问题不是“速成”,也不是用药,而是部分养殖户违规用药造成的恶劣影响,以及临管部门把关不严给违规经营者以可乘之机。但是,媒体在鸭前强加“速成”二字,会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望鸭兴叹,让正当生产经营的企业蒙受不应该的损失。不可回避的事,现实生产经营中这样的问题确实存在,但只是极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行业主流,如果媒体把握不住报道的方向和力度,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后果。“速生鸡”报道使肉鸡行业元气大伤,“速成鸭”事件接踪而至,其背后的真实出发点不得不让人心生狐疑,但愿这不会成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打压肉鸭行业发展的一种说词。
其实,养鸭用药是不可避免的事,就象人生病了要用药一样。但是肉鸭长得快与“不断地给鸭喂药以提高其抗病力”是两回事,从科学角度来说,并不是鸭子长得快抗病能力就差,就要不断喂药以维持其生长,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现代高产肉鸭都是经过精心培育的品种,是育种公司多年知识、技术和智慧的结晶,这些肉鸭对饲料营养、鸭舍建造、舍内环境、通风光照、生物安全、饲养管理等要求很高,这些环节必须配套跟上才能达到高产,26、27、28天出栏都没问题。如果养殖条件达不到以上要求,单纯想通过多用药来提高抗病力,实在荒唐可笑,也不符合科学规律。
目前,对于药品的使用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食品动物用药,更有严格的休药期限制。个别养殖户置这些法律法规于不顾,是对法律法规的无视,对整个行业形象伤害极大,本应该被市场淘汰,不能因为他们毁了整个行业。针对这种情况,动物卫生监管部门有职责严格把关,不能给这些非法经营行为以生存空间。
不可回避的是,由于当前我国肉鸭行业发展迅速,行业自律缺乏约束力,行业监管还没跟上,其中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如“合同鸭养殖中的药品费用捆绑”问题,对这种违反行业规范和市场规律的做法更要严加惩处,把这些害群之马及早清理出队伍。
此次事件值得我们全行业反思,在肉鸭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想再经历太多的风雨,不能因为媒体事件的不断发酵而对整个行业造成严重的伤害。我们需要从国家管理到养殖、加工、市场监管等环节层层把关,使肉鸭产业链各个环节都实现良性运行、健康发展,真正保证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