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财政部印发通知,加大对产粮大县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支持力度。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国的产粮大县多是财力较弱,因此,也造成了产粮大县县级财力普遍不足,而这种地方财政偏弱也制约了拓展农业保险的广度和深度。
据悉,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提高对产粮大县的农业保险保费比例,一是对政策出台前,省级财政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已高于25%(现行补贴比例)的部分,中央财政承担高出部分的50%;二是如省级财政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并相应降低产粮大县县级财政保费负担,中央财政还将承担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降低部分的50%。
上述政策实施后,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将由目前的中西部40%、东部35%,逐步提高至中西部47.5%、东部42.5%,对缓解产粮大县财政支出压力、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华企商学院研究总监郑学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对涉及国计民生的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天然橡胶、森林、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青稞、牦牛、藏羊)分区域和分品种给予30%-50%不等的保费补贴。省级财政配套25%-30%的保费补贴,市县两级也提供10%-15%的保费补贴。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主要由地方给予保费补贴。各级财政合计保费补贴比例平均达到75%至80%。
可以说,中央高层提出提高产粮大县农业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对于我国农业来说意义较大。
郑学浩表示,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问题的确是我国战略性、关键性的问题。这次中央财政加大对产粮大县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是在粮价下行压力下,通过供给侧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和创新农业补贴形式的重要措施。这一措施会减轻省、县级财政的对农补贴负担,调动产粮大县的粮食生产积极性,进而对确保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提高了保障。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小麦产业链省级分析师张宗毅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从需求上来看,种粮大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记者了解到,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及老龄化,种粮大户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
来自2015年农业部经管司和中国社科院农发所联合开展家庭农场调查显示,其中1849家种植业家庭农场的调查显示平均经营规模为367.53亩,最大为1.2万亩。
“一旦遇到天灾或者遇到市场价格剧烈下降,农户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张宗毅向记者举例说,一个500亩的粮食家庭农场,按照正常一年总收入100万元、纯收入10%计算,只要减产20%或者价格下降20%就会面临10万元以上的亏损,今年江苏盱眙就有种粮大户因为水稻价格下跌无力支付农户地租而最终导致自杀。
张宗毅说,面对这种现状,目前亟需针对粮食类家庭农场,设计针对性的农业保险,不仅仅是与产量挂钩的保险,还应有与价格相关的保险,学习美国实施价格保险补贴。这样才能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
张宗毅坦言,在种粮大户越来越多、风险快速集中和最低保护价政策难以持续下去的今天,价格保险尤为重要,今后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产量保险制度设计,还要尽快建立价格保险制度。
通过上述业内人士的观点,可以说,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作用非常大。有业内人士称,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推器,是世界各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制度安排。
郑学浩说,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新时期,农业生产逐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投入的规模更大、面临的风险更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强。
据记者了解,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尚未建立“全链条”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郑学浩认为,我国将构建普惠性农业保险体系,对小农户进行全额补贴。同时拓宽地方特色农业补贴品种。保费补贴向规模化经营的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