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隆昌把握时代发展主旋律,认真做好农业政策解读,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精准扶贫等方面创新服务内涵,努力实现 “为农分忧”、“促农增收”、“助农解困”等目标,为“三农”服好务,力争创建服务型政府。
创新服务路径做好产权制度改革探索
1月13日,从隆昌县城通往隆昌城北高铁站的快速通道旁,一座古色古香、刻有“花漫水乡”四个字的牌坊映入笔者眼帘——这里是隆昌县普润镇馥巍农业科技园区。园区内机器声隆隆,施工方正在赶工修建停车场。普润镇农技中心副主任周旭介绍,目前该园区一期1820亩基本完工,园区流转老百姓的土地,种植有秋葵,花卉苗木等,由于这里距离高铁站近,游客来游玩,交通很方便。
“老百姓对流转土地十分支持,这一切都源于隆昌正在开展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周旭说:“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后,农村土地的四至更清楚、面积更准确、权能更完整,可以规范流转,流转后更可以发展产业。”
隆昌县统筹委政研股股长刘霖介绍,隆昌创新服务路径,2012年8月底在古湖街道古宇村试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出了“三自一引”、“五步工作法”等创新办法,让政府更规范、更高效地为改革服务。2013年-2015年全县19个镇(街道),分3个批次全面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登记工作。
就在普润镇馥巍农业科技园区,2015年探索出 “三统三保”模式,即统一土地整理、农资供应和技术指导,保土地用途、价格兜底和租金收益等创新路径,更好地发展产业,为农民增收提供探索。“以前把土地租金给对方,每年拿多少租金由土地面积决定,利益联结后,土地流转更加规范,农户参与利润分成,让业主更好地为农户服务。”刘霖说。
馥巍农业科技园副总经理何莉芬介绍,园区正在推广一种名为 “农户认种”的创新模式——业主流转土地后,由业主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把土地无偿再拿给农户种,跟一般的仅流转土地的模式比较起来,农户的积极性更高,同时,双方签订兜底协议,农户种出了农产品,业主用保底价进行回收,合作更加规范。
“农户积极性高,尝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切切实实的好处,所以这个村的土地实现了整村流转,同时,政府所做的配套服务也功不可没,这主要体现在:首先,政府能协调安排农户来务工;其次,政府能协助规划、指导、设计园区建设;第三,政府工作人员协助办理各种手续,让行政审批更快、更高效。”何莉芬说。
“业主过来,我们农民实惠很多。”陈帮德家住汪家村1组,与妻子常年在广州、深圳等地的鸡场、猪场工作,顺便学会了生态循环养殖,今年回家探亲,看到家乡的变化,萌生了回家创业的想法。他认为,因为之前打工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从事循环农业项目。
“如果回家创业,既能拿到土地流转费,又能在家干活,还可以照顾目前上小学的孩子。而且在外打工,交通费花销很大,租房也不方便。如果回家创业,馥巍农业在技术、管理、种子等方面都会给予支持,农产品也会按照保底价收购,致富增收有盼头。”陈帮德说。
创新管理经验新农村建设带来幸福生活
时值隆冬,正在创建国家级AAAA级景区的古宇湖风景区边,一栋栋川南风格的民居拔地而起,这是隆昌县古湖街道古宇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规范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而修建的新农村综合体,得益于风景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综合体内环境安静有序、建筑整齐划一、路面平整清洁、民房装饰一新,街道办事处有意引导即将入住的农户发展家庭旅游、农家乐等经济来增收。
古湖街道推进办主任李进辉介绍,古宇村依托位于古宇湖风景区的地理优势,抓住川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有利契机,引进百花科普园、游乐园、婚纱摄影基地等开发项目,流转6、7、8社共3个组,共1000多亩土地发展旅游业,栽植樱花、红梅、红叶桃、桂花、红吉木、红叶石兰等花卉苗木10多万株,将古宇村打造成城市近郊旅游休闲度假区。同时,为这3个组的农户进行了集中安置,修建了这个名为 “幸福古宇”的新农村综合体。
综合体一期在2015年五六月份完工,目前能容纳125户入住。“在建设新村综合体的同时,我们把握政府职能转换的机遇,创新服务路径,为老百姓谋福利。”李进辉介绍:“基层政府的服务和引导方面体现在:一方面,引导农户们自主决策,决定入住新村聚居点的先后顺序。第二,小区管理上,由街道办来指导,环境卫生要定制度,公共设施要指导进行维护。第三,经济发展上,注意有选择地引进业主,要与聚居点服务旅游景区的定位相符合。”
李进辉介绍,他最近忙着引导农户确立房屋安置方案,另一个是规范小区管理,制定了小区公约制度的初稿。“公约制度一定要有,可以制定制度的地方包括:物管费、卫生打扫、工资、生活习惯确定等方面。”
2015年,隆昌围绕聚居点、重要交通干线、旅游核心区风貌改造1625户,新、改建黄家寺、黄氏屋基、莲十冲等45个聚居点,建成三台、黄金、盘石等30个幸福美丽新村。建成“群乐人家”“幸福古宇”两个新农村综合体。实施“扶贫解困”“产业发展”“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改革创新”等“六大行动”,为幸福美丽新村增添活力;通过 “建”“改”“保”等方式,让建好后应该保护的聚居点都保护起来,让村民“记得住乡愁”。
创新扶贫思路做好精准帮扶服务
隆昌属于典型的丘陵地区,由于交通条件落后、人均收入偏低、农户外出打工较多等原因,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为了实施好精准扶贫政策,隆昌是如何做的呢?
近 年 来 , 隆 昌 坚 持“1234567”工作思路扶贫攻坚行动深入推进,即锁定“一个目标”、坚持“两轮驱动”、调动“三方力量”、把握“四个关系”、建立“五个机制”、实施“六个一批”、落实“七个到位”。
锁定“一个目标”。到2019年实现全县2.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49个贫困村全部“摘帽”目标;2020年巩固提升扶贫成效,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深入推进“五大扶贫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贫困户制定“1+N”的脱贫方案,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调动政府、群众、社会“三方力量”。组织开展 “栋梁工程”、“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技能培训扶贫、访贫慰问等扶贫活动,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强化协调与合作,把握“四个关系”。把握好扶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关系,确保在目标任务上同步同向;把握好县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的关系,确保在总体思路上一体推进;把握好“摘帽”与拔“穷根”的关系,确保在着力重点上标本兼治;把握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的关系,确保在推动方式上凝聚合力。
建立“五个机制”,不断完善扶贫攻坚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了多元投入、项目整合、资产扶贫、人才支撑、工作考核五个机制。
实施特色产业、就业创业、搬迁安置、医疗救助、教育引导和政策兜底“六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巩固提升扶贫攻坚工作实效。
精准制定扶贫攻坚帮扶措施,落实“七个到位”。为确保扶贫攻坚工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全县明确了49个贫困村均有1名责任领导、1个帮扶单位、1名 “第一书记”、1个驻村工作组、1名驻村农技员、1个村扶贫规划、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帮扶责任人,共确定县级帮扶部门90个,做到了“七个一”帮扶到位,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
2015年来,隆昌为贫困户做好精准扶贫服务,全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从 4.6%下降3.4%,减少农村扶贫对象70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