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树林子村有位农民,他组建了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不到十年时间总资产达到9600万元,带动402户农民增收致富。“我就是农民,想的做的,都是为了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他就是桦林现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
2006年,看到政府扶持发展农机现代化的相关政策,40岁的吴德显萌生了通过现代化农机合作创业的想法。
“要建就建最好的合作社!”吴德显找来同村的孙世安、刘旭民,发动全村15户村民一起把合作社的门头支了起来,购置了农机装备18台(套)。合作社降低机车作业收费价格,每公顷地作业价格比别人便宜20元,通过包产代耕,入社成员逐渐发展到132户,入社土地1.8万亩。
“这么多地,种什么是有讲究的。”合作社规模化、标准化作业,种植标准上来了,大豆产量提高了,仅用3年时间就增产了22%,但受气候、重茬等因素制约,靠大豆种植增收空间已不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2011年吴德显开始带领社员试种玉米和高寒水稻,统一选种、施肥、管理和应用新技术,产量和价格连年增长,2014年每亩纯收入分别达到800元和600元。
“关键是怎么做大做强。”2013年,合作社投资190万元,建成日处理60吨水稻的全自动大米生产线一条,并注册了“昊北”牌大米商标,成立了桦林产品直销店。“卖稻子,每斤也就1块5毛钱左右,要是磨成大米,每斤能卖3块钱,一斤稻子能出60%粳米,你算算这能多不少钱呢!要让土地的效益最大化,就要把产业链做精做细,下一步还要把信息化加进来,利用信息平台把我们的好产品卖出去。”吴德显说。
“没有地,合作社生存不了,光靠种地合作社富不了。吴德显的思想总是很超前,他带领着合作社,随着国家政策走,随着市场走。”孙吴县副县长贺玉斌说。
黑龙江雨雪多,玉米水分大,不好储存,吴德显就和大伙儿投资建了3座烘干塔,每年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玉米烘干增值1500万元;建成仓储库5个、圆仓7个,为国家代储粮食6万吨,实现了“仓储建在田间地头上”;成立了天成牧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吸引100多户村民发展养殖业,把种植与养殖连接起来循环发展;目前正在谋划建设3000平方米果蔬保鲜及畜产品速冻库,发展畜产品屠宰分割、肉制品精加工、脱水蔬菜加工及粮食酿酒产业。
“不能光在土里做文章。把现代农业搞起来,还得把产业做起来!”站在白雪覆盖的黑土地上,吴德显眺望着远方,心里还在盘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