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网 水果网 大田网 花木网 茶叶网 药材网 菌菇网 畜牧网 家禽网 水产网 特养网 种子网 肥料网 农药网 饲料网 兽药网 农机网 温室网 食品网 工艺网

“水稻+”模式

   日期:2016-02-18     来源:聚农网    作者:jn720_zx    浏览:161    评论:0    

  “藏红花种子去年11月种到田里,现在种球已经有一元硬币这么大了,等5月份种球收上后,就可以种水稻了!”春节期间,象山鹤浦易生藏红花专业合作社社长谢爱会每天去培育藏红花的田里转上两圈。粮经结合,让他深深尝到了“甜头”。

  谢爱会的“藏红花+晚稻”轮作模式,是象山稻米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美丽“缩影”。在粮农收益日益缩水、传统稻米产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该县用“水稻+”新型农作模式,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政策亮“黄灯”,成本上升,粮农收益下降

  据了解,象山现有耕地面积4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5万亩,其中水稻面积近15万亩,粮食自给率达45%.2013年,在浙江省首届“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县评比中,象山荣获银奖,成为我市唯一的获奖地区。

  如今,传统的稻米产业面临严峻考验。多年来,国家为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粮农收益,在收购价格、综合直补、粮种补贴、农机作业等方面一直加大扶持力度。但近两年,国家的粮食收购价格、补贴基本没变,政策已无法突破,开始进入“拐点”。同时,随着地租、人力、农资价格上涨,成本不断上升。加上农产品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粮农收益逐年下降。“每亩田加上补贴,毛收入有2300元左右,但净收入只有500元。”当地一位粮农告诉记者。

  “收益缩水,粮农积极性也随之下降,一些人转向种水果、苗木或搞养殖,非粮化趋势开始呈现。”象山县农林局副局长徐海荣说。

  粮经结合、粮渔结合的“完美契合”

  为了提高单位亩产值,增加粮农收益,稳定种粮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及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改善生态环境,象山2015年起力推粮经结合、粮渔结合等新型农作模式,从而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推动稻米产业转型升级。

  粮经、粮渔如何结合,实现融合共生?近日,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鹤浦易生藏红花专业合作社的谢爱会去年买了7500多公斤藏红花种子,辟出20亩地进行藏红花和水稻轮作。“每年11月晚稻收割后,就把藏红花种子种到地里培育繁殖,到次年5月长成种球后收上来,让土壤自然沉降后接着种稻。”老谢告诉记者,对藏红花而言,室外管理只占20%,种球收上后放到阴湿环境的室内,经过两个月睡眠期后上架,之后四个月左右发芽开花,11月下旬可收花丝,“一个种球开3到6朵花,每朵花平均3根花丝。收完花丝,晚稻也差不多收割好了,刚好完成一个循环。”他说。据了解,像老谢这样共生效益好、增效潜力大的粮经结合试点,象山目前共有3个。

  西周金恩家庭农场的张志恩去年改造了65亩地,作为稻鳖共生展示区。记者在现场看到,稻田四周挖了一道环沟,从附近河道引入水,用于养鳖。“趁着4月春耕时投放甲鱼苗,平均每亩地可以养50只甲鱼。这些甲鱼不喂任何饲料,以稻田里的虫子及福寿螺、螺丝为食。”老张说,甲鱼1年养下来可以长到0.75公斤至1公斤重。记者了解到,目前象山粮渔结合试点有5个,除稻鳖共生外,还有稻虾、稻蟹、稻鱼等模式。

  扶持新型农作模式,推动转型升级

  对于粮经结合、粮渔结合的试点单位,当地政府从政策、科技、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

  在政策上,对于采用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生态循环等粮经结合模式,实现“千斤粮(亩产粮食500公斤)、万元田(亩产值1万元以上)”目标的新型农作制度示范基地,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奖励;对于采用粮渔结合模式的试点单位,在稻田改造、池塘改造费用及混养水产苗种购买等方面予以补助:开挖环沟每亩补助200元,防逃设施每亩补助500元,购买苗种每亩补助300元。

  同时,引导农户引进优质稻米品种,科学搭配鱼类品种,并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增加科技含量,降低人力成本,积极推进肥水一体化,改善土壤环境。

  此外,鼓励粮农进行标准化生产,水稻收割后制成优质生态大米出售,从国家收储之路转走市场化销售道路,提高收益。同时,改变以前一家一户闯市场的小打小闹模式,引导抱团形成统一品牌,“走出去”参加农博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并积极探索电商道路,线上、线下双管齐下。

  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多赢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推动下,试行“水稻+”农作模式的粮农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谢爱会告诉记者,藏红花市场价每克120元左右,实行粮经结合模式后,每亩水稻加藏红花的净利润有3.3万元左右;张志恩稻田里养的甲鱼,批发价每公斤200元,前段时间有酒店向他收购了100只,“水稻和甲鱼共养,亩产收益1万多元,比以前提高了好几倍哩!”

  新型农作模式不但让农户钱袋子鼓了起来,还显现出从用地到养地的生态效应。“不用化肥,只施有机肥,不打农药,人工锄草。我们地里的粮食无公害,吃得放心!”谢爱会自豪地说。而张志恩养的甲鱼因为不喂饲料,也成了“半野生鳖”,身价自然水涨船高。“我们农场里一位60多岁的小工说他活了这么多年,不相信不打农药还能有稻子收。但他不知道,田里的虫子都被甲鱼吃光了。上次有关部门来我农场检测,地里一种农药也没有!”

  由于粮经结合、粮渔结合的“水稻+”农作模式比原先单纯种水稻的亩产值翻了好几番,象山粮农收益成倍增加,种粮积极性得到了维护,从而有效遏制了农田非粮化趋势,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聚农网  |  会员服务  |  网站建设  |  广告服务  |  排名推广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