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行业经过2015年的强势转型宣传后,目前的兽药行业正在进入的是一个思维起步,动作预备的阶段,而且,在互联网营销的背景下,2015年也被称为兽药电商元年,在很多的时候,一个行业的调整转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但是,只要开始了,总有完成的时刻,2016年兽药行业也许将进入转型升级的实质性操作阶段,这将是见证企业对时代和行业理解的能力的时刻,分晓就在此刻。
2015年是兽药行业的转型之年,进入2016年之后兽药行业面临的挑战尤为艰巨。兽药产业的存在为畜禽养殖业做出了极大贡献,经历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兽药产业也有了不小的进步,但需要看到的是,截至目前,依旧有不少问题和弊端存在。
问题一:研发水平有限
国内兽药企业整体研发水平有限,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以仿制为主。据业内人士统计,从2003年到2011年,我国共批准新兽药444个,其中三类新兽药276个,二类新兽药108个,一类新兽药30个。在30个一类新兽药中,仅有喹烯酮、喹烯酮预混剂、重组溶葡萄球菌酶粉三种属于化学药品,其余均为生物制品。2015年,农业部所批准的兽药多数依旧为三类新兽药。同时,我国兽药的研发剂型较为单一,原料药与制剂比例仅为1:3,而在国外这一比例为1:6。国内兽药多为粉剂、散剂、针剂等简单剂型,其他剂型种类较少。此外,我国兽药的研制种类较为单一,以畜禽用药为主,宠物用药相对较少。
在研发团队上,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根据我国兽药协会2009年的统计,我国化药企业中共有852家已经建成自己的研发部门,占企业总数的79.92%。但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依旧占据主体地位,例如在2003年到2011年被批准的444个新兽药中,有182个是由科研院所独立研制或与企业合作研制的,这也使得企业越发重视与它们的合作,二者合作研发批准的新兽药数量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但在研发资金投入方面,我国稍显不足。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1589家化药企业共完成生产总值332.9亿元,销售额307.5亿元,而2013年兽药生产企业研发资金总投入为25.19亿元,占兽药产业产业销售收入6.27%,生药企业研发资金投入7.16亿元,占总销售收入7.59%。化药企业研发资金总投入18.03亿元,占年总销售额的比重为5.86%。这一比例与欧美等国家依旧有一定差距。
研发水平的差距与我国和国外的研发体系差别有一定关联。在国内,研发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及高校,大量专家学者在高校任职,主要精力集中在学术研究上,研究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概率不高。而兽药企业主要生产仿制药品,主要经历集中在企业经营商,研发实力和精力不足。在美国,研发体系较为完善,大型动保公司拥有强大的专业技术团队及丰厚的研发资金,是新药的研发主体。此外,还有诸多中小型研发型企业具备一定实力,作为研发的中坚力量。中小型企业资金不足,因此往往通过风险投资得到贷款,支撑自己对目标药物的研发,随后将研究结果出售给大型动保企业以继续后期研发,进而从中获利,形成良性循环。这一体系在中国尚未成型,也限制了国内中小型兽药企业研发实力的发展。
除了研发体系的不同,国内外专利保护力度的差距也是限制研发实力上升的原因之一。在国内,虽然在1985年和1993年我国曾出台并修改药品专利法,鼓励新药的研发,促进我国研发实力和创新实力的提高,但我国的专利药品仅仅占据药品总量的3%左右,专利保护的普及度依旧有限。
问题二:生产乱象频出
自从2006年强制实施兽药GMP(兽药生产与质量管理规范)企业准入管理以来,我国兽药产业的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范化日益推进。目前的兽药生产企业改变了以往兽药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厂房设施和生产模式,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行业素质与形象;同时由于生产企业产品意识的加强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许多兽药生产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加大了对原料、辅料、半成品及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为整个兽药产品的质量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发展的同时,不规范生产问题仍然存在。在兽药生产环节,部分生产企业存在私自改变法定组成成分的现象,即生产出来的兽药产品其说明书上标注的成分含量与实际含量不一致,有的甚至标的成分与实际添加物质不是同一种药物。这种兽药产品因为使用者无法确定药物成分而难以执行相应的休药期规定,导致不可预知的药物残留不断出现在畜禽产品中,或者添加的成分原本就是违禁药物,直接危害到了广大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还有部分中兽药生产企业为保障药品有效性,节省成本,在配方中违规添加西药成分,加重畜禽机体的耐药性,也使消费者受到了欺骗。
问题三:经营体系不健全
在前期,我国大部分传统兽药经营企业整体水平较低,从业人员文化与技术水平有限,企业硬件条件差,管理水平不到位,市场上假劣兽药时有流通。种种乱象给广大养殖场和养殖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兽医兽药业快速发展,加之全国范围内全面施行兽药GMP(兽药经营管理规范),规模养殖比重大幅增加,兽药经销模式随之悄然发生变化,逐步向人药经销模式看齐。发展至今,我国的兽药经营渠道以经销商分销为主,市场人员在一线销售为辅。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与市场需求的上升,消费者对技术的要求日益严格,兽药企业也顺势提升自身水平,规模化与规范化的兽药连锁公司应运而生,与传统经营企业相比更具有市场、资金、技术、研发等方面优势,并可与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较传统经营模式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兽药市场规范化整治初有成效,但目前无证经营、非法经营、网络售假、销售假劣兽药现象偶有存在;部分经营企业人员综合业务素质不高,缺少或没有相关兽医学、兽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在购买产品现场很好地为客户讲解产品的性能及解答客户提问,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这也严重制约了终端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