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秋收又要到了。正当我国不少玉米产地机械化收获还处于较低水平的时候,山东省诸城市已率先实现了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预计今年玉米机收面积将达到85万亩,机收率突破90%以上。是什么原因加速了诸城玉米生产的机械化进程?笔者就此深入诸城市进行了调查采访。
多路出击“重点突破”
诸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庆华说:“自1998年实现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后,诸城就开始引进、试验、推广玉米联合收获技术,把主攻重点转向玉米收获机械化。”
总结起来,主要有“五种模式”:
一是全面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全市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宣讲团贴近农村、贴近基层、贴近农民,启动了大培训、大推广和农机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深入进行巡回宣讲和技术指导,向农民宣传推广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及机械收获玉米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深化农机“一条龙”作业模式。在推进玉米收获机械化过程中,诸城市把玉米机收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结合起来一起抓、一起推广,大力推行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三是大力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围绕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广以秸秆还田为重点的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全市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机械保有量达到3600多台,玉米秸秆还田(青贮)面积约占玉米收获面积的90%以上。
四是完善“3+1”农机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农机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玉米生产机械化生产中介服务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成立以“农机户—玉米种植户—畜牧养殖户+龙头企业”(“3+1”)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农机生产合作社。通过签订作业合同等形式,农机户为种植户收获玉米,作业后粉碎的秸秆直接送给畜牧养殖户,养殖户生产的牛奶销售给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个增收的产业链条。五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保护性耕作示范项目”和“玉米机械化生产示范县项目”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玉米机收示范县和示范基地,带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农机农艺“无缝嫁接”
诸城市农机局局长王淑贵说:“农机农艺‘无缝嫁接’,是诸城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重要技术保证和成功经验。”
与农机打了30多年交道的“全国农机示范大户”赵佃相深有感触地说:“械化收获技术,改套种为机械直播,引导玉米种植行距的逐步统一,改变了繁杂不一的玉米种植方式,为玉米机械化收获奠定了良好基础。”
有着近30多年农机推广工作经验的诸城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台沐云说:“对收获机械而言,最主要的是要解决行距问题,如果一开始就让农民改变种植模式几乎是不太可能的。通过机械的使用推动农艺的改进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措施。”
2009年,诸城市农机和农业部门联合制定了夏季的小麦机收、秸秆还田和玉米免耕播种以及秋季的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技术指导意见,使农机农艺结合的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建立起来。
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在被誉为“机收达人”的百尺河镇岳沟社区鹿汝春家里,笔者看到院内并排停放着3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其中一台是4YZ-3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鹿汝春指着这台机器打开了话匣子:“以前,人工收割15亩玉米需要140个工时,现在,用机器收割玉米最多需要4个工时,节约工效35倍,一台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一个作业期能收获1200元,收入达五六万元,去掉成本,一年收入在4万左右,两年就可收回成本。”
诸城市农机局主任科员臧传波说:“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的攀升,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4年诸城市夏玉米种植面积达93.5万亩,机收市场十分广阔。”
早在2001年,诸城市就建立了省级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对玉米机收的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当年,鹿汝春就成为诸城第一个购买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农户,到2008年,诸城市玉米联合收获机增加到了120台,这是一个缓慢的推广过程。诸城市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过程中,采取玉米收获机械优先补贴的原则,有力地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
“抓好秋季玉米跨区机收,成为推动诸城市推广玉米收获机械的又一措施。”臧传波介绍,多年来,诸城市小麦跨区机收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这无形当中为开展秋季玉米跨区机收积累了经验。诸城市按照“巩固夏季,拓展秋季”的思路,2005年秋季率先开辟了玉米机收跨区作业。当年,诸城市农机部门组织了10多台玉米收获机赴聊城、济南等省内地区作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后,诸城不断拓宽作业领域,在增加机手收入的同时,让农机手认识到了玉米机收高效率、低成本、抢农时的优势所在。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