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化肥市场一片惨淡,尿素、一铵、二铵价格创了十年新低。产能过剩、出口受阻是造成价格大幅下跌的原因。虽然市场阵痛是完成去产能化的必经历程,但价格如此快速下跌,企业着实受创不小,从宏观来看,也将给经济运行带来一定的风险。
一是价格急速下跌,不仅使生产企业亏损,也使淡储的经销商全线亏损,大大挫伤了经销商的积极性,使得淡储无法顺利进行。化肥的生产是常年的,而使用的时间是短暂的,一旦经销商不愿淡储,那么生产企业淡季就无法开工,最终的结果是指望旺季生产保证旺季供应。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即使中国的化肥产能再过剩,也无法满足旺季的供应。当前最明显的体现是复合肥的低开工率和高库存,说明流通渠道的蓄水池作用正在明显减弱。
二是容易产生“矫枉过正”。中国的氮肥和磷肥都属于产能过剩的行业,但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到底该去除多少的产能并没有定论。价格如此快速的下跌,有可能造成产能出清的过程过于迅速,规模过大。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关注粮食安全,就必须关注化肥。一旦化肥行业去产能规模过大,那么未来我们怎么保证国内的粮食安全?
三是一旦实现去产能化,就会传导到上游产业链,引起煤炭、磷矿石和电力需求的下降。
从化肥的重要性考虑,笔者认为政府不仅要关注煤炭和钢铁的去产能化,更需要关注化肥急剧去产能化所带来的风险。
今年一铵和二铵的出口关税为100元/吨,尿素的出口关税为80元/吨。在国内外生产企业同等成本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出口亏损80——100元/吨,而国外生产商的出口可以保本,因此在全球去产能化的背景下,如此高的关税基本就决定了中国的化肥行业独自承担了全球去产能化的“重任”。
有人会说,去年的化肥出口创了新高,今年同样的政策,对出口不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这是不懂“历史”的表现:2013年5月份后,中国磷肥零关税出口窗口期的低价出口带来了全球2014年5月份到2015年上半年磷肥的强势反弹;2014年7月份后中国尿素零关税出口窗口期的低价出口带来了2015年上半年全球尿素的强势反弹。由此可见,近两年所发生的化肥价格反弹,都同中国化肥的出口零关税密切相关。事实证明,今年的化肥出口已经出现了明显放缓的势头。
中国的传统产业都在面临着去产能化的压力,如果在同一时间段,太多的行业都在实现去产能化,那么将给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实行供给侧改革时,只要具备条件,政府就应设法延缓某些行业的去产能化过程,减缓去产能化的共振给经济和就业带来的压力。
综上,笔者认为从化肥的战略地位、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稳定市场预期等多方面考虑,应尽快降低化肥出口关税,采取措施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