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主办的“2016年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年会”在合肥市召开。降本增效、产能过剩成为会议最热门的话题。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2015年安徽化肥产量约1638万吨,“十二五”期间化肥产量年均递增3%,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专家们建议,企业当前主要应以节本增效来应对过剩带来的问题。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土肥站高级农艺师胡芹远算了一笔账,截至2015年年底,安徽省现有化肥生产企业约300家,2015年产能1638万吨,安徽耕地面积8860.6万亩(2014年统计数据),按平均复种指数200%计算,平均每亩可供肥92公斤。
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夏英彪指出,“十二五”期间,安徽大部分化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了转型升级,通过调整结构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去年就有4个企业上市。去年安徽省氮肥企业有9家盈利,共盈利5.4亿元;1家企业亏损,亏损1662.9万元;磷复肥硫酸企业盈利2.4亿元;化学矿山企业盈利5817.6万元。不过,行业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旧模式依然存在。
“近年来,西部原料优势省份尿素新装置陆续投产,截至2015年底,全国尿素总产能约为8750万吨。”安徽省化肥工业协会理事长杨青元说,产能过剩无疑是当前行业最大的困难。2015年全省共生产合成氨442.1万吨、尿素445.5万吨、碳铵56.0万吨,同比分别上升4.0%、12.5%和下降25.2%;共生产复混肥489.6万吨、磷铵205.1万吨、硫酸226.7万吨,同比分别上升10.3%、15.7%和6.7%。
杨青元表示,在诸多困难和压力下,企业应全身心降低成本。比如,通过提高人工效率降低单位产品人工成本,其他诸如原材料采购成本、财务成本、能耗等都必须降低,实行标准化管理,向行业领先企业看齐。此外,企业还应紧跟政策形势,抓住产业机遇,如利用“互联网+”,构建营销新网络;资产证券化,加大融资力度;抓好安全环保,降低碳排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