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镇80后青年胥学恒2010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在外销售与水产有关的药品,2011年3月回射洪,经过多方面考察,选择了水源比较好的沱牌镇搞起了水产养殖,现有鱼塘14个,养殖了包括草鱼、鲤鱼、鲫鱼、桂鱼等10个品种的鱼类。
因热爱小动物
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
“选择水产养殖专业,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胥学恒告诉记者。
“池塘里不停移动的红红小虫,只有水质好的水塘里才有,是小鱼的天然饵料,”胥学恒说,“微生物其实就存在于泥土里,只要池塘没有污染,一旦有水后,里面自然就会长出一些微生物。”胥学恒告诉了记者这种食物链最低端的生物的形成。
“都说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其实泥巴指的就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微生物。胥学恒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里养殖了10个品种的鱼,除了常规品种鲫鱼、草鱼、鲤鱼等外还有桂鱼。“桂鱼价格贵,主要是因为它只吃活鱼,要吃四斤活鱼它自身才能长一斤,养殖成本较高。”胥学恒说。
父子回乡创业受挫
调整思路再上路
“在外漂泊的日子总觉得还是不踏实,我父亲也一直在成都武侯区养鱼,在外多年,也觉得该回老家做点事了。”父子一拍即合,决定回射洪创业。“老家水源不好,所以就选择了沱牌镇这个地方,只要一下雨,四周山上的水都会汇集到池塘边的水渠里,够用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实在缺水,还可以在涪江里取水。”胥学恒说。
选定位置后,父子俩投资200多万元挖鱼塘、修沟渠,放开手脚大干了起来,雄心壮志的胥学恒当初决定养成品鱼直接闯市场。2011年鱼塘建成后,投放了鱼苗,等待收获。但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9·10”特大洪水让全部家当付之东流,父子俩欲哭无泪。
无情的洪水面前,胥学恒没有退路,他选择了坚持。重新整理鱼塘后,他也调整了思路,培育鱼苗出售。“这样本钱需求要小点,养殖成本也要低一些。”
为实现梦想
在乡间挥洒青春
当记者第一眼见到胥学恒时,他正埋头在池塘边扎收集鱼卵的网,穿着一套旧运动服,黝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根本不像是出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大学生。
据他讲,由于“9·10”洪水过后,资金一直都不宽裕,为了节约成本,好多事都得他自己动手干。生活的磨砺让他看上去比同龄人要成熟些,他还希望建立自己的饲料厂,培育接管基地的厂长。“那时,我才可以轻松点。”胥学恒说,“不一定要扩大规模,发展合作社+农户养殖的模式,其实是很好的一种方法,我为养殖户提供鱼苗、技术、饲料,他们负责养殖,然后我收起来整体出售。”
胥学恒现在有的14个鱼塘,从最北端的一个鱼塘到最南端的鱼塘有1公里远的路程,去年在射洪县农业项目的支持下鱼塘旁的路道现已是水泥路了。
采访离开时,回头看着胥学恒渐渐远去的背影,他已经融入到这方土地,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就这样在乡间打拼,坚强的脸上似乎能看出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