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增长
今年农业部大力推进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行动,全国各地自上而下积极响应,广泛推进实施,围绕“替、控、精、统”总结出了多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成效显着。农业部还建立了210个农企合作示范基地,示范面积730多万亩,推行了大包装农药直供直销。此外,农业部药检所联合国内8家农药企业共同发起“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战略实施研究与应用”课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并参与其中,通过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促进科学减量用药。
点评:农药减量涉及到农药使用者、植保部门、农药企业、专业防治组织等方方面面,也有不少难题待克服,但农药减量尚有很大空间,也有很多途径去实现,包括改变不科学的用药习惯、研发推广高效低毒新产品、改进施药机械、推广接地气的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等,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这一目标将逐步会实现。
“小年”
纵观今年我国农药市场,整体呈现“小年”特征。受经济形势低迷、生产成本提升、环保压力加大、市场需求疲弱等多重因素影响,农药市场总体呈现低位运行的态势,不少大宗农药产品如草甘膦、百草枯价格下滑,很多农药跨国公司业绩表现都不太如人意,国内农药行业增长亦不及预期,虽然也有少数企业实现逆势增长,但总体看,农药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期、保本期。
点评:很多人用“行情不好”、“日子难过”来形容今年的市场行情。的确,农药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了如今产能过剩严重,同质化问题突出的买方市场,企业必须积极转型,紧跟当前的新形势。是聚焦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还是深耕服务延长产业链?抑或是创新营销模式抢占市场先机?找准定位和突破点,寒冬过去就会迎来春天,危机挑战也会变为转型良机。
百草枯退市
2015年除草剂市场颇不平静,百草枯的退市无疑是最受关注的话题。今年第八届全国农药登记评审委员会将百草枯毒性级别修订为剧毒,让成为定局,留下近4万吨的市场空缺,谁来代替百草枯引发了业内的大讨论,草铵膦、草甘膦复配制剂成为呼声最高的替代品。草铵膦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国内草铵膦扩产热潮涌动,浙江永农、利尔化学、江苏辉丰等多家企业拟投入巨资扩大产能,届时草铵膦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点评:百草枯退市,草铵膦被寄予厚望热度直升。草铵膦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不过原药生产技术复杂,合成工艺较长,安全环保门槛较高,成本相对较高,推广和应用还需要一定时间。草甘膦及一些复配制剂和敌草快也迎来一定的发展机会。这几种除草剂各有优劣,未来开发作用机理新颖的除草剂、制定多样化的治理方案将是重要方向。
淘汰退出
05年8月,农业部对杀扑磷、溴甲烷、氯化苦等农药采取了禁限用措施。按照今年新的《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农业部拟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有序、分期分批地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未来几年,溴甲烷、硫丹、涕灭威、克百威、甲拌磷、甲基异硫磷、氧乐果、水胺硫磷等农药的禁用和淘汰都已提上日程表。同时,农业部计划依法建立和完善老旧农药退出机制。拟对安全风险高、农业生产需求小、防治效果明显下降、失去应用价值的农药品种或产品实行强制退出。
点评:剧毒、高毒、高风险农药的监督管理,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的大事。逐步淘汰高毒农药和清理退出老旧农药,可以更好地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更多绿色高效低毒农药的使用,将有力地促进农药零增长,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绿色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我国农药行业的软肋,不过值得欣喜的是,今年我国自主创制农药登记明显提速,今年有苯醚菌酯、氟醚菌酰胺、环氧虫啶、氟唑活化酯等产品相继获得登记。近年来,我国农药自主研发了不少优秀的创新产品,如新杀菌剂氟吗啉、杀虫剂四氯虫酰胺,扬农化工的氯氟醚菊酯更是销售额过亿的产品。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加入到农药创新的队伍中来。
点评:中国是农药生产大国,但绝大部分是仿制品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少,成为制约发展的第一大瓶颈。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自主创制产品避免了产品同质化,不仅给企业带来很大利益,也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发展模式,增强竞争力,绿色创新是中国农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互联网+农药”
很多人把2015年称之为“农资电商元年”,农药行业前有辉丰“农一网”、诺普信“田田圈”等电商先行者布局再发力,中有淘宝、京东农资频道有钱任性攻城略地,后有海利尔“田地头”、新安“新安商城”等“触网”新秀迎头赶上,此外,还有病虫草害远程诊断、病虫草害预报、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农一网网上交易额突破1.5亿元”、“田田圈零售店一天做了一年的生意”……一条条新闻不断冲击着农资人的神经,电商持续升温成为最热话题。
点评: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限制因素,农资电商依然势不可挡地萌芽和成长。农药是物技结合的特殊商品,“互联网+农药”不是简单地网上卖农药,仅靠烧钱打价格战是不行的,除了好产品做基础,技术服务也很重要。“线上要成功,关键在线下!”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掌握大数据、增加客户粘性,但核心仍然是好产品和技术服务。
转型
在传统营销模式和渠道受到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今年农药企业转型和探索动作频频。如草甘膦巨头江苏好收成进军新型肥料、土壤调理、种业领域;江苏克胜打造“蜻蜓农服”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启动智能喷洒项目,由“单一产品的一锤子买卖”向“产品+技术+服务的一条龙”模式转型。农资经销商也积极转型,有的组建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队伍,有的提供从土壤管理到用药、用肥、药械的全套服务,有的帮农民卖农产品,还有的直接尝试订单农业或成立种植合作社,从农业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实现增值。
点评:当下农资市场仅靠卖产品已越来越难生存,由农资供应商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是发展趋势。谁能帮种植者提高作物产量、质量和收益,谁就能赢得用户和市场。土壤改良、施肥营养、用药方案、打药服务、品牌销售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服务中增值空间很大,谁能早动手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
“草莓乙草胺事件”
05年4月,有媒体从市场上买了8份草莓,“检测出乙草胺超标”,从而得出草莓“致癌”说,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和消费者的恐慌。农民日报在第一时间为农求证,刊文报道北京市抽取175个样本均未检出乙草胺,并从“用了乙草胺,草莓苗也会被除掉”等多个方面论证草莓上检出乙草胺超标不可信。随后《人民日报》也刊文表示“吃草莓致癌”不靠谱。虽“草莓乙草胺残留超标”一说后被权威检测结果和业内专家否定,但消费者恐慌难消,多地草莓受“乙草胺”风波影响销售走冷,多个草莓主产区草莓滞销,种植户损失严重。
点评:草莓乙草胺超标事件再一次提醒我们,媒体在做此类报道时尤其要科学、严谨、审慎,以事实为依据,以免造成对产业的殃及和误伤。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全过程的监管检测和溯源制度,加强科学安全用药,让流言没有可乘之机。
作物解决方案
在2015年依然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企业以此为营销策略和宣传口号。以水稻为例,就有拜耳的“更多水稻”、先正达的“稻之道”、龙灯的“多收好水稻”等。国内大小企业也都推出了针对不同作物的各类产品搭配组合套餐,不过各有侧重,如浙江台农、陕西农心、海利尔等不少企业深耕细作,更接地气,已在一些作物上占据独特优势。龙灯通过举办苹果、水稻、柑橘等作物的种植能手大赛,对作物解决方案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点评:对于不少种植大户来说,省力省心、增产增收、安全高效是最迫切的需求,而作物解决方案正好契合了这一需求。近年来,不少企业打着“作物解决方案”的旗号,但很多都做成了卖药方案,都是自己的产品在做拼凑,只有因地制宜接地气、能帮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种植者得实惠的方案才是经得起检验的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