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镇盛产的芥菜热销广州等地,已成为该镇一农业品牌。
平陵镇光镇村农民用新型农机翻地。
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生态特色农业强县,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生产、供应基地;全县农业生产总值达40.01亿元,年均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粮食种植面积保持在29.9万亩左右,总产量10万吨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6%,引进新品种55个、新技术10项,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180万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50万亩;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龙门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日前出台。
为此,记者走访了龙门县相关部门,了解该县有哪些措施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
稳发展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
“我们要立足龙门生态县这个优势,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引领农民改变强经营观念,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龙门县主要领导说,接下来,将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提高全县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幸福指数。
“我们将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目标。”龙门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相关部门将严格保护耕地,全力做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确保粮食安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9.9万亩左右,蔬菜复种面积稳定在14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9万吨以上,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生产优质、安全的无公害蔬菜,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围绕“控猪、稳鸡、增牛羊”要求,加快建设现代畜牧业生产示范基地,全县生猪和家禽出栏分别控制在20万头和350万羽,奶牛存栏5000头,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率达85%以上。
调结构
每年引进3种以上水果新品种
早前,记者在龙田镇西埔村一种植青枣的果园里看到,园里的枣树挂满了青枣,呈现一派丰收的景象。据果园负责人连树平介绍,该处曾是种植柑桔的果园,面积约20亩。2014年,他从广西引进种植近千棵青枣,获得成功。“我种植的青枣品种叫‘蜜丝枣’,它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当年种植即可收获。其甜、爽、脆的口感也有别于其他青枣品种,较受消费者喜爱。”连树平介绍说,该青枣品种产量较高,每年农历十二月至来年清明均可采摘,目前主要销往惠州市区及龙门本地水果市场。
据《方案》介绍,为进一步发展农业,龙门县将推进一系列农业结构调整。“我县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争取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扩大玉米、薯类(甘薯、淮山)等作物种植面积,开展经济作物良种高产高效示范推广。”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县还将大力发展特色水果种植,每年引进适宜龙门种植的水果新品种3个以上。与此同时,把柑桔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抓好柑桔黄龙病综合整治工作,加快推进密溪柑桔母本源基地建设,全面推广柑桔标准化栽培和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建设25个柑桔标准化示范场,以点带面,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水产养殖业,重点在全县30个示范户中示范养殖草鱼、罗非鱼等主导品种,示范养殖面积1299亩。
强创新
计划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个以上
日前,县农业局、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顺喜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龙城街道城西村举办2016年龙门县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班。农艺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详细地讲解了《水稻塑盘育秧及抛秧高产栽培技术》等水稻种植栽培等方面技术知识,并向水稻种植户免费派送资料手册以及一批水稻种子和农药。
根据《方案》,龙门县要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每年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30场以上。依托中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新机制,形成“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业技术服务新模式,科技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95%以上。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各级农业科技项目资金扶持,创建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的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方案》表明,龙门县计划引进农作物新品种30个以上,使该县主导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达95%以上。
展特色
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去年12月初,龙门县在麻榨镇下龙村举办了首届杨桃节,清甜爽口、汁多甘甜的杨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一饱口福。下龙村杨桃种植产业的“开荒牛”、绿安杨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锦泉告诉记者,杨桃节举办后,众多市民走进下龙这个“杨桃村”,体验采摘乐趣,也吸引了更多客户到下龙村采购。
据龙门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门县要按照“规模、结构、转化、合作”的要求,积极发展龙门县优质米、年桔、杨桃、三黄胡须鸡等特色农产品,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引进适合该县种植的新品种,抓好特色柑桔产业化发展项目,做好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组织申报和推介。培育具有龙门特色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统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环境整治、惠农实事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形成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和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景观旅游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