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受农村劳动人口外流、农田水利失修等因素影响,肇庆市各地农村水田丢荒现象严重,特别是广宁、怀集、德庆等山区县,一些地势较高的梯田由于缺水灌溉,长满杂草,变成难以复耕的荒地。不过,随着肇庆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水利建设示范县、山区小型灌区改造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及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及水系连通工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等工程项目的加快建设,这种情况正逐步成为历史。
3月25日,笔者在广宁县赤坑镇调查时了解到,该镇合成村委会645亩农田,过去由于灌溉渠道年久失修,无法引水上田,结果有390亩农田弃耕,占到全村原有水田面积的六成多,丢荒田成了当地农民的心头之痛。
“以前种田的人都变老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所以田就在这里荒着,只有我们这些老人家在这里种些作物。”村民谢学汉告诉笔者。
象谢学汉一样无田可耕的农民有很多,同村的谢家波因为家里的两亩稻田无水灌溉,只好种木薯来减少损失。谢家波说:“以前这些田是依靠山后的旺洞(地名)渠来灌溉的,但渠由于年久失修,水早已断流,沿渠的稻田逐渐变成了荒田,无法耕作,我们从种粮吃饭变成了买粮过日子。”
合成村的丢荒并非孤例,在肇庆市各地农村,不少地方仍可见这样的场景:本应种植水稻的良田,长满了杂草。肥价上升、水利失修,加上外面精彩世界的引诱,合力将农民推拉出了农田。
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十二五”以来,市水务部门认真谋划水利发展蓝图,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大力兴修水利,在全市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并通过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和加强督查指导来保障各项工程的顺利推进,确保治理一片、成功一片。
如今,各项水利工程已逐步发挥效益。像谢学汉、谢家波一样由于农田缺水灌溉而无法耕种的情况,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彻底的改变,丢荒田现象将一去不复返,农民生活用粮将得到更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