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定位为北京“菜篮子”的河北省永清县开始拓展更为深度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拥有总规划1000亩日光温室大棚、以培育“菊王”品牌为新型产业的睿志牌河北香菊种植基地在这里落户。
“安装专用变压器、成立131驻点阳光服务队、为香菊种植基地专门开辟电力服务绿色通道。”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永清供电公司推出一项项“私人定制”,详细周到为农业种植、大棚经济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供电。
等电来
4月28日,已经60岁的菊农高秀英正在和工友们拆除香菊种植基地之前的塑料棚顶,换成恒温恒湿的智能温控大棚。
在高秀英眼里,智能大棚是她收入的保障;在香菊种植基地负责人刘国清眼里,智能大棚的保障则依靠电力的可靠稳定供应。
“拿到项目以后,我们首先联系到供电公司解决电力供应问题。没有电,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变成钱。”每次问起香菊种植基地建设时有哪些困难,刘国清总是要提“大干3天”的往事。
“累!”虽然过去了近两年的时间,谈起当时工作的场景,刘街供电所的电工朱艳辉不断重复着这个字。
“将老线路拆除,立杆,换新线,架设新变压器,60多个人,在3天的时间增人改造完5公里的线路,在我从业16年的电工工作中,还是第一次。”刘街供电所副所长尹宗涛介绍,种植基地刚起步建设时只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随着产业基地的壮大,电力需求也快速增长。2012年以来,刘街供电所为种植基地相继增加了2台专用变压器,其中一台200千伏安变压器专门用于菊花的烘干,另一台500千伏安变压器是灌溉专用。
“第一天拆掉老线路、挖坑;第二天挖坑、立杆架线;第三天接着干……”“一天12个小时,只能吃早晚两顿饭。”“地已经上冻,只能中午暖和时才能挖栽电线杆子的土坑。”在刘街供电所几位电工你一言我一语的絮叨中,为种植基地架设变压器的三天工作渐渐清晰。
菊花开
电来了,菊花基地的种植工作硬件有了保障:灌溉用电不愁,烘干用电稳定,自然,盛开的菊花也变成了产值。
采访中,刘国清告诉记者,在基地工作的都是50-60岁之间的村民,一年有两三万元的收入,而2012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081元。
刘国清介绍,廊坊远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建有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阳光温室大棚2座,主要经济作物是河北香菊。经烘干处理后单朵菊花的市场价格在10元左右,香菊种植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今年可为当地带来超过5000万元的经济效益。说到这,刘国清又重复起那句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基地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当时正值盛夏,供电所员工每天天不亮就来到施工现场。为了更好的保障基地用电,刘街供电所把周边村街的几名电工朱艳辉、安常在、吴斌、张志惠等集结组成“阳光服务”小分队,专门负责菊花种植基地建设电力服务的需求。
大棚经济
在永清的乡村公路两旁,记者看到最多的风景就是一个个矗立的大棚。
“这不仅有菊花大棚,还有蔬菜大棚、水果大棚,还有大片的棉花种植地。”年近五十的永清供电局办公室主任张亚东是土生土长的永清人,说起当地的农业产业,他如数家珍: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0万亩,冰窖村葡萄种植近3000亩,刘街乡的棉花种植面积可达15万亩。
“从经济结构看,永清属于农业县,在做好地方经济的电力服务中,农业灌溉用电占据大部分。”张亚东介绍。
“其实相对于工业用户来说,农业用户的用电量要小得多。但是这些作物是农民的命根子,每一座大棚都牵扯到一个一个农户,我们做好供电服务尤其重要。”采访中,永清供电局领班班子一致认为认为只有电力供应跟上,才能保障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像河北香菊种植基地这样在全国都有代表性的现代化科技农业基地,我们永清供电公司就是要无条件地做好各项供电服务,助推地方的特色经济发展。”
香菊基地每年有四个月集中高峰用电,主要是用于菊花烘干。“但是这近50万千瓦时的售电量相对于刘街供电所全年7900万千瓦时的数字来说,非常少。”尹宗涛这样描述。
“不能因为用电量少而让供电服务缩水。”是永清供电公司一直强调的服务理念。永清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胡萝卜仓储中心,每年在胡萝卜成熟期,永清供电局都会为种植户单独建设一条线路提高电压用来冲洗胡萝卜,这一举措不仅保证了菜农的收益更温暖了菜农的心。
“对于永清的农民来讲,大棚就是他们的生活来源。”永清供电公司领导班子认为,“在永清,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围绕着一座座的大棚,电力公司的工作就是服务好每一座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