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荣是典型的“疆二代”,说着一口地道的维吾尔语,曾经种过地、卖过菜、当过农业技术员、担任过乡镇干部……2014年,朱德荣从新疆和田市7个乡镇的十几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和田市委组织部直接任命为和田市团结新村(以下简称团结新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组织的信任和重托,朱德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领导力。记者在采访他时,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活一天,就要奋斗一天。”他说,他希望团结新村能够形成一种勇于奋斗、积极向上的新文化。
两年来,朱德荣把这一美好愿景转化为实际行动,带领全村村民奋发有为、积极进取,不仅使团结新村在现代化大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也让全村的各项工作成为和田市乃至和田地区的一面旗帜。
努力摆脱穷日子
从和田市区向东,经过玉龙喀什河大桥后一路向北,很快就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团结新村就坐落在这里。
3月23日正午,记者抵达团结新村。
一进村,刚刚吐绿的林带把茫茫戈壁阻挡在村庄之外,新修的柏油路上,装满黄瓜、西红柿的农用车、大卡车不时穿梭而过,一座座新建的房屋坐落在马路两侧,不时可以听到施工的声音,整个村子呈现出繁荣的生产生活景象。
团结新村村委会是一幢3层小楼,于2014年10月完工,站在楼顶放眼望去,眼前的一切匪夷所思——紧挨着的两块土地,一块被厚厚的黄沙覆盖着,毫无生命气息;另一块却排满现代化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棚犹如一层层白色波浪。
从年少时盼望着走出农村,到担任村支书后天天想着怎样让村民们过上更加富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走在村里的巷道上,朱德荣感慨万千。
1958年,朱德荣的父母来到新疆,1966年出生的他告诉记者,农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我小的时候,村里没有公路,不产粮食,家家户户都为填饱肚子犯愁。”朱德荣说,他家有兄弟姐妹3人,小时候住的土坯房,还没有现在村民的羊圈大;5块钱买的裤子,可以穿着过3个春节;因为家里穷,兄弟姐妹们盖一个棉花网套睡觉,夜里常因相互拉扯,棉花网套中间动不动就会破一个窟窿,兄弟姐妹们为此没少挨揍。
从那个时候开始,朱德荣最大的愿望,就是努力奋斗摆脱穷日子。
“现在的农民,日子太好过了。”朱德荣说,团结新村的建设规划充分尊重农民的农村生活习惯,既考虑到了要利于他们生产和方便他们生活,也考虑到要兼顾他们创业发展。2014年9月,在经过近7个月的紧张施工后,首批212户村民领到了团结新村的新房钥匙,房子的品质很好,户型与城市的流行步调一致。同时交给村民的,还有每户两个蔬菜大棚。村民一入住,就开始了冬季蔬菜种植。
朱德荣清楚地记得,2014年8月30日,在分房子10分钟后,村里迎来了欢庆时刻。很多村民开始燃放鞭炮,“噼噼啪啪”响彻村庄,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这一天不是任何节日,村里却像过节一样热闹,来自和田市7个乡镇的部分80后、90后失地农民,迎来了一个优越的创业发展平台。原本色彩单调的村子,却在这一天,点缀上了明亮的色彩,很多维吾尔族村民穿上漂亮的衣服跳起了舞。
尽管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朱德荣直到这一刻才发现,和过去相比,这里不仅生活不一样,就连工作“也和原来想的不太一样”。
“比如处理纠纷,听起来是件很小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朱德荣说,“在这里,更像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团结新村本身是一种嵌入式社区的积极探索,在这里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促和谐等方面探索如何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各民族居民混居的形式可以实现种植、养殖技术的传帮带,增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自从2014年8月16日正式任职以来,近两年里,朱德荣瘦了7公斤,每天最多睡五六个小时,一躺下满脑子都是村里的事情,尽管他以此为荣,但是被问到累不累的时候,他还是由衷地承认:“累!特别累!”
据朱德荣回忆,刚进村时,虽然自己也分到了房子,但腾不出时间装修,因此睡了4个月水泥地,还吃了两个月方便面。
“那时候,村里也没装摄像头,我们还曾在村委会的楼顶睡了5个月,谁家有动静,谁家的狗叫,在楼顶全都能观察到,就连谁喝酒打架、吃饭不付钱这样的小事,都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想想也很有意思。”朱德荣笑着说,“就是每天早晨起来,跟泥猴一样。”
“豁出一辈子,就干两件事”——这是朱德荣上任后最大的人生目标。
团结新村先后分两批共迁来534户村民,少数民族与汉族比例刚好各占一半,户均拥有两个蔬菜大棚。近两年来,朱德荣一心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和维护村庄社会稳定作为自己全部的工作重心,一有时间,他就在村里转,了解村民大棚蔬菜的种植情况,每半个月,还定期开例会,告诉村民什么时间种什么菜,温度控制在多少摄氏度,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要点是什么。
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前一天,还有位村民找到他。这位村民说,自己种的大棚蔬菜,3个月了还没有坐果,村里的农业技术员让他全部拔掉。
朱德荣一听,当场就急了,他告诉这位村民,千万不能拔,拔了,之前3个月的辛苦就白费了!他让这位村民把种子包装袋拿给他,一看才发现,这位村民因为不识字,原本应该买大棚种子却错买成了露地种子。
于是,朱德荣亲自到这户村民家,在查看蔬菜的长势后,他告诉村民,这几天蔬菜大棚的保温被一半不盖,一半盖上,让蔬菜逐渐适应大棚温度,等到清明节后,把塑料薄膜全部掀掉,马上就会挂果。
朱德荣说,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种地,现在没有他不会种的菜,也没有他应付不了的难题。也因为这个原因,朱德荣对于别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他是个老好人,心善得很。”他的妻子秦兰芳说。
秦兰芳发现,自从丈夫当了村支书后,越来越忙,有开不完的会,忙不完的工作,经常在农民的蔬菜大棚里一忙就是半天,以至于自家的农活基本上都是她一个人干。
村民阿布都哈力克·依明说,团结新村能有今天,全因为科学种田。
在团结新村采访的那几天,几乎难觅传统农业的影子,全村被高质量的蔬菜大棚所覆盖,一座连着一座,一排接着一排。凡是市场上能见到的时令蔬菜,在蔬菜大棚里都能找到。
从没停止过学习
在朱德荣办公桌的文件夹里,整整齐齐地夹着20多个荣誉证书。没事的时候,朱德荣喜欢拿出来看一看。朱德荣说,这些证书像一道道闪光的痕迹,记录着他人生中的每一个闪亮时刻,它们既是对他的鼓励,更是使他成为一个好支书的动力。
但是现在,“当村支书比种田还辛苦。”这是秦兰芳不止一次听到丈夫这样感叹自己力不从心。
朱德荣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程度,有时候为发个言,三更半夜还在琢磨发言稿。
“我给村民讲的内容,并不是照搬政策或者宣读文件,而是把新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朱德荣说,作为一名村干部,通过观察,把准政治脉搏,这是最基本的素质。
在朱德荣的心里,村干部一头连接政府,扮演着党和政府“代言人”的角色;一头融入村民,扮演着农民“当家人”的角色。用一些特殊的形式,把党和政府跟群众紧紧地联系起来,是村干部扮好双重角色、履行职责使命的关键。
在朱德荣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几个大笔记本,每个本子上,有政治学习笔记本、维吾尔文练字本、政策摘抄本、“十三五”规划解读本。朱德荣说,这些年来,他从没停止过学习,读政策、学双语、练写字……
朱德荣说,只要一闲下来,他就学习,每天哪怕只有5分钟、10分钟时间,他都要写日记或者读新闻。在他看来,只有多学习,才能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眼界。
采访中,和村民聊天时,他们大多腼腆,说话也略显紧张,可说起朱德荣,总是比谈自己轻松许多。
村民说,如果非要给朱德荣找缺点,他就是“有点叨叨”。
一点小事,朱德荣要对村民强调很多遍,“把菜种好,把日子过好”这句话,他起码讲了上万遍。村民们还边笑边学他讲话:“同志们,你们要努力,努力走无农药种植蔬菜的道路。”
他还特别爱操心,每天都要去村民的蔬菜大棚里,和村民,和蔬菜大棚,和漫天黄沙打交道,他不光给村民指导大棚蔬菜的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还经常组织村民在蔬菜大棚外开会,分享自己在外地的见闻,或者对村子发展的想法。
朱德荣记得有一次,他去内地考察后,连续几夜没睡着,内地乡村的富足以及浓厚的文化元素,让他反复自问:“我怎样才能把考察心得运用到团结新村的管理工作中?”
“最重要的是,那次考察像是一面镜子,让我清楚地看到团结新村在发展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朱德荣说,回村后他一天也没耽搁,开始挨家挨户谈话。他决定严格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有关社会稳定的相关要求,强抓村子治安。
在走访入户中,他教育引导村民们,同时,村里还每周二召开村民大会,集中宣讲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
在一次治理中,一名协警因为对他不满,晚上冲到他家要和他打架。“我不和他打,毕竟他是小辈,我不和他计较。”朱德荣说,他从未离开过乡村,有农民身上足够宽厚的性情,也有对村民足够的尊重。
任职以来,他走遍了村里的每家每户,他的努力换来了村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现在,全村没有一个不务正业的村民,都在一心一意忙生产。
而在这个过程中,朱德荣表现得很严厉,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些不思进取、喜欢享乐的人,他会严厉斥责。作为一个以勤劳为美德的人,他完全不能容忍懒惰的行为在他眼里出现。
“我珍惜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我关心他们的生活,希望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朱德荣说,“十三五”期间,团结新村建设目标为5000套安居房,1万座温室蔬菜大棚,2.5万亩饲草料基地和养殖区,4.5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届时,团结新村将成为和田乃至全疆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
“几年后,你再来我们村,估计都找不到北了。”说到未来几年团结新村将要发生的变化,朱德荣伸出食指说,“去年,我们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今年,我有信心带领大家突破1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