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过后,气温回升,山东省冬小麦相继进入返青拔节期,各地农民抢抓农时,确保夏粮丰收。图为临沂市平邑县固城村农民在田地里喷灌冬小麦。
4月,草长莺飞,万象更新。全国的春耕备耕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当前,小麦返青,苗情怎样?春耕备耕开展得如何?今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年,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开展得怎么样?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如何?面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绿色增产有何措施?
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几个粮食主产省份,走产粮大县、进种粮大户,了解春耕进展,观察农业新变化,探寻农业新出路。
加
地越种越薄,增产咋保持?
搭建融资平台,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
黄河岸畔,一幅春耕图正徐徐展开。
画卷就是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创建的80万亩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区。绿浪翻滚,一望无际,田里的农民正热火朝天地劳作,或挥臂洒肥,或锄草浇地。
齐河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王义小心翼翼地拔出一根小麦说,“麦苗已经分了9个蘖,其中的3个大蘖有机会成穗。按照小麦标准划分,有3个大蘖就算得上一类苗了,也就是壮苗。这样算来,一亩地能成穗17万个左右,产量可达700公斤,苗情还算不错。”
“齐河紧邻黄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每年苗情基本稳定。但由于去年冬天的几次寒潮,导致一类苗数量偏少,二类苗比重偏高。”王义说,目前小麦起身拔节,停止分蘖,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浇水追肥,尽量提高成穗率。
流转了4000多亩地的种粮大户宋曰生也认为,今年的苗情还算可以。但去年播种前遇到了干旱,尽管及时深耕松耕,还是受到影响,当前小麦以二类苗为主。“为了尽量减少对产量的影响,我们已经追过一遍水肥。”
齐河县农业局局长崔洪亮介绍,今年该县小麦播种面积为115.99万亩,保证了小麦播种面积的稳定,目前一类和二类苗所占比重较大,结构合理,有望继续实现夏粮丰收。
连年丰收,耕地地力能否承受?是否存在耕地越种越薄、越种越瘦的情况?
崔洪亮说,“去年播种期间,齐河完成了40多万亩的深耕松耕,大大改善了土壤墒情,提升了地力,也为今年的好苗情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在齐河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指挥部,“司令”罗文博刚从“前线”匆匆赶回来,“我们正在修路,以后大型机械进出更加方便。水林电网各项工程也同时推进,目标是建成30万亩的‘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农田提升项目工程量大,投资额高,资金是难题。“经估算,提升工程需要5.77亿元,对于齐河县来说,难以支撑。我们寻求农发行支持,解决了资金困难。” 罗文博说。
按照农发行农业发展专项贷款项目的要求,齐河县搭建了融资平台,增强平台的投融资能力,目前已经落实了3亿元资金。提升工程2年内即可完工,比预期提前3年时间,增加效益可达2.44亿元。
加
粮价走低,增收咋保障?
发力供给侧,调整品种品质结构,提升种地效益
虽然苗情稳定,但齐河的春耕生产也遭遇着“烦恼”。
一头——农民年年增产,增收幅度却不大。2015年,齐河全年粮食产量达27.94亿斤,实现“十三连增”。反观粮食市场,普通小麦的价格在1元上下,玉米价格更是大幅下滑,种地的盈利空间越来越窄。
另一头——齐河县有一百多万亩耕地,但当地农企还要从外地进口优质小麦。百益德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朝东说,他的面粉厂几乎全年开工,随着面粉产品的升级,每年需要30万吨的优质小麦,可经常要从外地收购弥补缺口。
“近年来,面粉专业化生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即根据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定制生产。”李朝东说,比如水饺、面条、面包等对面粉属性都有特殊要求。最近,企业接到了北京一家烤鸭公司的订单,生产烤鸭面饼所需的面粉。为了保障叠在一块的面饼不粘连,客户对面粉的筋度有严格要求。“如果全部使用普通小麦加工,不仅取粉率低,而且筋度难以达标。因此需要搭15%—20%的强筋小麦。”
春耕,不仅要顾好一亩三分地,更要对接好市场需求。在齐河县农业局的牵头下,百益德面粉厂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在当地发展了6万亩的优质小麦订单生产,约定了高于普通小麦2角的目标收购价格。
崔洪亮说,“齐河的农民种植经验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成熟,完全可以和龙头农企开展合作,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对接,通过市场手段,解决不断增产但价格偏低的难题,增加农民的收入。”
品种调整的工作已经开展。崔洪亮介绍,针对玉米价格走低的情况,齐河一方面与乳企合作,增加青贮玉米的种植面积。另一方面,探索玉米—大豆、玉米—花生的间作模式。以玉米—花生间作为例,一亩秋花生的产量在500斤左右,按照每斤3元的行情,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玉米价格下调造成的损失。
“种植结构调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崔洪亮说,无论是提升小麦品质,还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齐河以农民意愿为前提,通过示范引导,先与种粮大户、能手合作,探索成熟的技术模式和市场经验,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
“齐河县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崔洪亮说,春耕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的关键时期,调整种植结构是改革的牛鼻子。在保障播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齐河县以市场为导向,升级小麦品质结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实现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
减
药肥用量多,减量咋实现?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绿色增产,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
“不算不知道,安装节水设施后,光每亩地浇水的成本就下降了接近40元。”宋曰生指着地下伸出的黑色管道说,“就是靠这些先进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备,实现精准滴灌,省水又省力。”
“过去,凭借紧邻黄河的优势,当地多采用‘柴油机+小水泵’的漫灌,跑冒滴漏严重。浇一亩地用水量在60立方米左右。”齐河县农业局副局长朱志军说,“节水势在必行,通过品种节水、设施节水、农艺节水等措施,推进水肥一体化,力争小麦、玉米全生育期用水量减少20%,减少肥料10%以上。”
提供专业服务,实现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纪乐光近来开心的一件事,是从巴西引进了25台(套)植保设备,解决了大风天喷洒农药的问题,“春天是喷药的关键阶段,但北方春天风大,大风一吹,机器喷洒农药难以保障均匀。新引进的设备配有18米长的幕布,有效阻止大风干扰,实现农药均匀喷洒,提高了农药使用率。”
“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服务,实现了统防统治。”纪乐光说,“农民自己买药、配药、打药的过程都可能导致不合理用药。统防统治从两个方面减少农药用量:一是公司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农业生产条件,科学选择和配比农药。二是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实现均匀作业。”
纪乐光的植保公司也面临成长的“烦恼”。政府购买服务占公司营业的大部分。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破碎的地块难以实现统防统治,需要当地村委会等组织发动农民,实现集体购买。
农民种植玉米的某些习惯也应该改变。纪乐光说,玉米出穗前,是病虫害的高发期,但因玉米拔节高,靠人工喷药难以完成,而且时值夏季,农民作业时易中暑中毒。植保企业采用无人机等设备开展作业,可以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透支利用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要统筹相关资金,加强政府购买,鼓励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绿色增产;另一方面,企业也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在市场和政府的双轮驱动下,最大程度实现农业生产既环境友好,又节本增效。”朱志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