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要提速。《经济参考报》记者12日获悉,农业部日前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耕作方式,优化调整生产布局。调减东北第四、五积温带玉米面积,扩大大豆种植,推行大豆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合理轮作。
对于未来的目标,《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三个“力争”:力争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比2015年增加4000万亩;力争大豆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比2015年提高15公斤;力争食用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2个百分点,榨油大豆含油率提高1个百分点。
《意见》提出了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加强大豆市场调控,和科学引导健康消费等六大项具体措施,以抓好大豆生产发展。其中在区域布局方面,《意见》要求,实施《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完善《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东北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优势产区,要调整优化结构,因地制宜调减玉米,扩种大豆。“镰刀弯”地区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推行玉米与大豆轮作,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构建合理轮作体系。
多位专家表示,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农业部办公厅主任叶贞琴表示,当前玉米出现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库存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东北四省区库存压力比较大,市场价格下降比较多。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保护、市场需求等因素,政府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玉米结构进行调整。而将“镰刀弯”地区中的非优势区作为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主要是两点考虑:一是这一区域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玉米产量低而不稳;二是该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种植玉米不仅不经济,而且易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
对于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潘文博表示,大豆生产发展的定位就是满足国内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时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这不是追求大豆的自给水平,也不是与进口大豆相抗衡,目的是形成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