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猪肉价格的不断攀升引起了各方关注。一方面,消费者感叹生活成本增加了不少;另一方面,猪价的动荡也让生猪养殖行业的全面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多原因共推猪价创新高
梳理近15年来猪肉价格的变化,基本是按照3年至4年一个周期运行。从波峰来看,分别出现在2001、2004、2008、2011年和今年,这种波动周期又被称为“猪周期”。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宋杰凝认为,生猪价格此轮暴涨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由于上一轮猪周期期间,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规模大大缩减,导致当前市场供给减少;二是各地提高了环保门槛,许多养殖户未能达到标准;三是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生猪价格上涨。
另外,有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春节前后的多场寒潮雨雪天气,使仔猪的病死率有所增加,更降低了市场供给量。
养殖户:心有余悸,“猪周期”加大行业风险
在此轮猪肉价格大涨之前,曾经经历了两年左右的持续低价期。许多生猪养殖户亏损严重,甚至退出行业。据农业部数据,2015年,全国约有500万养殖户退出,其中主要是中小规模散养户。
而对于坚持下来的养殖户来说,对于持续的市场不景气仍然感到心有余悸。福建省三明市的养殖户张清旺表示,自己从事生猪养殖已经六七年了,存栏量最高的时候有三百多头,现在只剩一百多头,村镇里的其他养殖户目前也是无猪可卖的状况。
张清旺介绍,当初猪价最低的时候,一头猪大概要亏损五六百元,现在价格上来了,一头猪的利润可以达到九百元左右,但是仍补不回前期的亏损。
来自辽宁省大连市的养殖户康宁则表示,虽然现在一些养殖户补栏热情很高,但由于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在前期大幅下降,以至于仔猪数量不足。现在仔猪的价格已经被炒到700元左右,很多人都觉得风险太大,不敢轻易补栏。
康宁坦言,村里绝大部分养殖户都是存栏量维持在百余头左右的散户。这几年经营情况并不理想。但是由于技术、人力等方面的限制,要想做大也并不现实,只能尽量维持现状,并希望下一轮价格下跌不要跌得太多。
上下游企业齐发力,规模化运作平抑价格
生猪养殖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行业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式散户养殖为主。近年来,一些有着雄厚资金及技术实力的公司开始进入生猪养殖行业,并在全产业链布局与规模化养殖模式上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
双汇母公司万洲国际是著名的生猪养殖屠宰及肉制品加工企业,旗下也拥有大型养殖场,去年生猪出栏约1908万头。尽管如此,猪肉价格的上涨依然令双汇倍感成本压力。目前进口猪肉的价格仅为国内猪肉的一半,价格优势十分明显。据双汇发展总裁游牧介绍,双汇集团2015年猪肉进口量比2014年提升了80%,增幅较大。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以双汇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肉食企业,按照国家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部署,在北美、南美、澳新等地收购了一些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开始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国内的资源环境压力,减少碳排放和污染,增加质优价廉的肉食供应,调节市场供求,而且有利于优化全球肉类产业布局,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肉类的生产和贸易。
市场倒逼行业升级转型
宋杰凝表示,摆脱“猪周期”的关键在于及时、准确、有效地传导市场信息,这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实现。
综观当前形势,国内消费者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随着市场的逐渐开放,生猪养殖也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在价格不断波动的同时,推动行业进行更快更好地转型升级,成为业内人士不断思考的问题。
宋杰凝认为,尽管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规模化养殖仍是生猪养殖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其中“公司+农户”的模式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陈伟表示,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要放到产业链的视角下考虑。平衡饲料加工企业、生猪养殖企业、屠宰加工企业、进口肉经营企业等各方的利益诉求,促进相互的沟通与理解,才能保证各行业的稳定发展。
此外,陈伟还提到了金融工具的应用,例如加快生猪期货市场的推出等,也是抵抗风险的有效手段。
每一次的价格波动,都是全面的产业升级前的阵痛,此轮波动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价格的波动也将进一步促使各方合力,共同推动生猪养殖业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给消费者带来价格合理稳定,质量优良的猪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