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灌时节,在武城县甲马营镇西堤口村麦田里,一排排整齐的出水口镶嵌在一片麦绿之中,格外显眼。“今年浇地可方便了,只要打开出水口,通过输水管道,水就能直接流到麦田里。以前挖沟渠、拉管子,费事又累人,现在一个妇女就能完成,而且还少花钱。”4月21日,提起村里自己融资建设的灌溉项目,村民崔金广说,“这多亏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希云想出的这个好点子。”
西堤口村有耕地1300亩,多年来一直沿用传统的沟渠灌溉方式,由于地势高亢,虽然紧邻京杭运河,但运河水时断时续,无法保证农忙时节正常灌溉。如果使用机井灌溉,耗资巨大。“灌溉问题一直是困扰甲马营镇农业发展的难题,尤其目前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这种情况下,甲马营镇积极引入小农水项目,但是地处运河河套里的西堤口村耕地并不在小农水项目实施范围内。”甲马营镇党委书记纪芳强介绍。
今年以来,武城县开展了“业务单位学业务”活动,尤其对“互联网+”、“PPP融资模式”等新理论、新概念进行专题学习。西堤口村干部通过学习,结合实际,对启用民间资本解决群众灌溉难题进行了探索。“在一次学习中,我了解到国家大力倡导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基础设施,我就想能不能也用这个方法,解决村里灌溉管道的建设问题。”谈起最初的想法,张希云说。在甲马营镇党委的协调帮助下,西堤口村把群众需求、政府协调、资金大户进行有机整合:村委会将灌溉经营权特许给资金大户,由资金大户出资铺设管道,群众缴费使用。
为规范运行,甲马营镇给这种灌溉模式设计了一套制度,比如,村委会对供水进行监督,投资方收费,每亩地价格原则上不超过小农水价格。在张希云的宣传发动下,张希武、李光印等5位村民共投资20万元,铺设灌溉管道6000余米,每50米设置1个出水口,实现了千亩耕地灌溉管道全覆盖。原来1300亩耕地灌溉需要1个月,今年通过管道灌溉,仅用了1个星期;而且在水源上,采用运河水、地下水双水源供给,群众在灌溉时可以根据水源量“自由切换”。
作为投资人,张希武觉得这个项目很好:“我种了20多亩地,今年不光自家浇地特别省事,而且还能给大伙儿帮忙,同时自己也增加了收入。”
目前,甲马营镇已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西堤口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