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藏鸡仅是百姓习惯,谁也没想到拿这个致富”
调研仨月发现致富门道
2013年7月,彭松涛到了拉萨市尼木县。“尼木”翻译成汉语是麦穗,寓意丰收,可那时的尼木却与丰收不沾边儿。“当时尼木比咱们这里最穷的一个村子还穷。”彭松涛算来,在北京丰台花乡,当时一个最穷的村子,一年的进项少说也有4000多万元,可尼木作为一个县,却只有2100万元。这在拉萨6县2区中,毫无争议地垫了底。
“咱先得知道尼木到底穷在哪儿了,到底有没有机会富起来。”经过3个多月的调研,彭松涛发现,整个尼木除了山就是沟,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想靠种植业致富,太不现实。但优势也在其中,空气好,土壤、水源纯净,搞养殖是个很好的方向。
而后彭松涛很快锁定了藏鸡养殖这一行,因为尼木的百姓几乎家家都养藏鸡,少则20只,多则上百只,买鸡苗国家还有补贴,发展藏鸡养殖的基础是有的。藏鸡别看个头不大,肉质却不错,鸡蛋的营养价值也很高,不愁没有市场。
“不过后来我才知道,养藏鸡仅仅是百姓的一种习惯,谁也没想着拿这个致富。”等天冷的时候,彭松涛再去村里调研,找藏鸡就不那么容易了。一打听才明白,原来藏鸡下蛋特别少,每只年产蛋量只有60枚,一过10月份就不下蛋了。对于本不富裕的百姓们来说,冬天光吃饭不干活的鸡无疑是一种负担,于是也就疏于管理了,以至于这么些年,藏鸡在当地都形不成什么气候。
彭松涛
“得给大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藏鸡蛋从尼木走出去”
藏鸡进京如今有了眉目
“想提高百姓养藏鸡的积极性,光靠口号是不行的,得有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彭松涛说,得给大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藏鸡蛋从尼木走出去。在准备工作之初,彭松涛和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行了交流,得知在拉萨堆龙德庆县,就有成规模的养鸡场,这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随后彭松涛和搭班的援藏干部们一起,在当地谈下了一个企业,产业链条也有了最初的构架。等时机成熟些时,彭松涛也把目光投向了一片更大的市场——北京。2014年开始,彭松涛与同事们找到了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大致方向是,由德青源提供藏鸡苗,农户负责养殖,尼木县政府负责回收鸡蛋和肉鸡。到了2015年,尼木和德青源开始签订合作协议。有了北京企业的介入,尼木藏鸡进京一事,开始有了眉目。
上周记者来到尼木县,看到德青源的鸡舍已开始建设,工程分为三期,目前一期已快完成。建设人员告诉记者,一期工程结束后,鸡舍可容纳藏鸡约7000套(7000只母鸡配适量公鸡)。
彭松涛说,到2017年,等尼木的藏鸡产业真正形成规模时,咱北京人就能吃到尼木的藏鸡蛋了,“那时我已经回到北京,却还能吃到‘家乡’的藏鸡蛋,想想是特别欣慰的一件事。”言谈话语间,彭松涛俨然已把尼木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来打理,就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
贫困户土丹扎西养藏鸡后收入大幅提升。
“现在尼木县农户都动了心,合作社也发展到了6个”
未来可观收入让更多农户动心
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已经准备好了,但真正的主体,还得是尼木的养鸡户们,起步永远是最难的,大家的积极性能否调动起来,最早彭松涛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从当地的情况来看,必须有几个成功的典型让人们看到,才能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彭书记,我想试试养藏鸡行吗?”尼木县吞巴乡农民加措开了个好头。与当地普通农户相比,加措的视野要开阔很多,他之前已经从藏香的产业中看到了致富的路子,这一次他主动申请成立藏鸡养殖合作社,如此,不光是他自己,还可以带领着周边9个贫困户一起致富。彭松涛说,加措的合作社一年靠养藏鸡赚了4万多元,他的合作社也被评为先进合作社。
“现在整个尼木县的农户都动了心,合作社也发展到了6个!”积极性的问题,彭松涛终于不那么着急了。上周,彭松涛带记者到了当地的一家藏鸡养殖合作社。院子的铁门一开,院子里散养的近千只鸡随处可见,远观就像下雪似的。合作社的主人是当地农户土丹扎西,他通过翻译告诉记者,他曾经靠种地,一年收入仅有4000元,如今和几个贫困户一起养藏鸡,保守估计一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以上。“鸡苗的成本一只42元,我自己才出5元,其他都由政策补贴,赶上好时候了!”彭松涛说,之所以还让养鸡户自己掏5元钱,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
当记者问土丹扎西是否想过要把鸡蛋卖到北京去,他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