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早稻插秧陆续完成,使用化肥的种类、数量以及间隔时间等,成了各地种粮大户们最关心的问题。近日,在诸暨里浦镇镇政府大楼一楼的测土配方施肥智能机前,种粮大户孙碧新用手轻轻一点触摸屏,便定位到了一块承包田的卫星图。输入农作物品种后,一张施肥配方建议卡便吐了出来,土壤当前氮、磷、钾等主要养分含量,需要补充多少,“一次性施肥”以及“底肥”+“追肥”两种施肥模式的配方及施用量都一目了然。“现在种田真是省心多了,也科学多了!”孙碧新说。
过度施肥造成“营养过剩”
孙碧新种了9年地,但一直以来,他都不了解脚下的这片地肥力如何、需要补充些什么。“施肥都是看庄稼长势,长得不够高就追点肥。要是正好碰上下雨,就再施一遍。”他觉得宁可多用点肥,也不能把地亏了,影响产量。
“土壤能够吸收的养分是有限的。”诸暨市农业局土肥站站长张耿苗告诉记者,化肥中的氮、磷、钾、钙、镁等元素进入了土壤,有些被吸收了。而过量的部分却在雨水和灌溉水冲刷下,流入了河流、湖泊,有一些还会渗漏到地下,造成水体污染。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氮肥,诸暨地区土壤含氮量很高,农田附近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尤其是像东白湖水库、陈蔡水库等水域,无机氮超过0.3ml/L。“以前每年插秧施肥的时候,陈蔡江水质就会变差一些。”孙碧新说。
此外,过量氮肥里的氨还会大量挥发,形成氮氧化合物进入空气,与碳氧化物、硫氧化物相结合,形成酸雨。酸雨落到地面,又造成土壤酸性化,“酸碱度每下降1个单位值,农药残留重金属的活性就会增加100倍,土壤和水体重金属含量就会增加。”张耿苗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为农田健康寻医问诊
“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地,在春天里就不再能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上世纪60年代,蕾切尔·卡森笔下寂静的春天引发了人们关于环境污染的思考。
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不合理处置等,加剧了土壤和水体污染,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迫在眉睫。
“中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但是却要用它养活全球22%的人口,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采用土地休闲的办法减少农药、化肥施用。”张耿苗告诉记者,“但是我们可以从化肥精准使用入手,达到减量和增产的目的。”
要达到精准施用化肥,首先必须了解土壤的性质和成分。自2008年被农业部列为测土配方试点县市以来,诸暨以每100亩为单位,在全市采集了12000个样本,检测土壤养分。2011年,该市又委托省农科院数字农业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层次分析法等技术,对地表砾石度、耕层厚度、耕层质地、pH值、磷钾含量等13项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土壤数据库。
农业专家则依据土壤情况,为水稻、小麦、油菜等常见农作物种植设计了精确到行政村的施肥配方,在全市进行了推广。
对症下药收到好效果
“到医院看病,医生先要检查化验做出诊断后再根据病情开药方,对症吃药才可能药到病除。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为你的耕地看病开方下药。”张耿苗告诉记者。
为了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诸暨还建立配方专用肥供应网点,形成了市、乡镇、村三级配方肥供应服务网络,农户拿着施肥建议卡就可以去供应点配“定制化肥”。
据悉,自2014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以来,诸暨全市每亩农田施肥量从20公斤减少到14公斤以下,节约成本5元到10元。
今年,在一个行政村一份施肥配方的基础上,里浦镇还配备了土壤检测仪器。每个农户都可以拿着自己田地的土壤样本到镇政府进行检测。通过数据对比和计算,拿到每亩地的施肥配方。
“之前测得的土质数据是一个时段的区间值,无法做到实时监控。通过农户自发提供的样本检测,能实时更新测土数据和肥料配方。”张耿苗告诉记者,这样便于相关部门随时了解土壤的状态,从而真正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把土质调整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