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至6月4日,记者跟随“大商所东北三省春季大豆、玉米考察团”,对东北三省多地大豆、玉米生长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就大豆、玉米种植面积、成本和往年出售价格、收入等与农民进行了交流,同时深入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种子公司、玉米淀粉和酒精加工企业、大豆与玉米收储企业,以及粮食管理部门、大豆协会等就东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大豆和玉米产业规划、农业供给侧改革与价补分离政策将如何实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记者发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的市场意识依然薄弱,抗风险能力很弱。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市场必然会经历一个痛苦过程。
不过,长痛不如短痛,变则通。我国大豆、玉米市场完全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利用好期货市场信息与工具,引入期货+保险等模式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种植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一方面国产玉米库存高达2.6亿多吨,另一方面进口大豆数量今年将增至8700万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迫在眉睫。据了解,今年黑龙江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大力发展大豆等作物种植。
不过,调整种植结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多年来,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长期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农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种植玉米收益良好,渐渐地大豆、杂粮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少,伴随而来的是农具、技术也在渐渐消失。
如今,要调整种植结构,除了有关机构制定和完善补贴、扶持农民改种的政策、措施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大豆的良种培肓,新种植技术的推广,大豆生产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同时还要考虑到大豆、杂粮等品种的市场销售以及市场容量大小问题。此外,当前大豆、杂粮的市场流通基本停滞,下游产业荒废,在大豆、杂粮的种植面积扩大以后,一系列市场问题需要解决。
据记者调查,今年东北三省的农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改种大豆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市场意识较差,玉米市场去政策化后对玉米价格的影响没有引起他们太多的关注。
在玉米价格还没有跌到生产成本线的情况下,农民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会积极主动地去改种大豆、杂粮等作物。
“玉米的种植收益优势仍在,种植面积缩减有限。”黑龙江省嫩江市粮食收购商老孙说,当前种植水稻的收益高于种植玉米,种植玉米的收益又高于种植大豆。只要有水,平整的土地都会改成水田;只要积温足够,能种玉米的田地还是尽量种玉米。东北地区种植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
此外,即使种植结构调整了,但市场还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讷河地区有耕地600万亩左右,2015年玉米种植面积近500万亩,今年在240万亩左右,主要改种了大豆和杂粮。”讷河种子经销商李大姐介绍,种植的大豆品种主要是用于出口的芽豆,主要出口地为韩国和日本,估计今年芽豆产量会大幅增多。对于收获后芽豆价格会不会下滑和出口是否顺利,李大姐很是担心。
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
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东北“老粮食”告诉记者,我国每年在农业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仅对农补贴等资金支出估计就有上万亿元,但效益并不明显。在他看来,有关机构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这些工作不系统,很零散,如市场形势变了,而相关政策与措施就是迟迟不见出台。玉米、稻谷等收储政策的确解决了农民卖粮难问题,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稳定了国内粮食价格,保证了市场供应,但在后期,一成不变的逐年抬价收储政策让国内农产品市场成为“政策市”。
记者发现,虽然国内玉米、稻谷、小麦库存量很大,去库存压力不小,但库存主要集中在相关机构手里,农民、中间贸易商、终端用粮企业基本不存粮。因此,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同时,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同样重要。
近期,国内玉米、大豆价格联袂走高,特别是在玉米库存2.6亿多吨的背景下。这一现象很值得市场思考,或许大力进行农产品供给侧改革不应局限于种植结构调整这一方面。
多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增长迅猛,虽然进口农产品质量高、价格优,但国产玉米等大量积压,以及进口农产品持续冲击国内市场,还是意味着有关机构政策、措施的不一致,令其实施效果打折扣。记者从部分玉米、酒精加工企业了解到,各地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存有较大差异,同时政策性玉米出库价格全国“一刀切”,这会对玉米产业的发展形成重要影响,也会使市场主体拥有不同的生存环境。
从当前市场各主体关心的问题来看,农民最关心的是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谁来收粮。因为新产玉米水分大,安全储存较难,农民很想知道今年新玉米收获后卖给谁。同时种大豆和杂粮有多少补贴,补贴如何发放。对于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来说,首先关心的问题是今年新产粮食能不能顺利售出;其次担心农机的折旧和成本回收,由于大部分农机都是为种植玉米配置的,大面积改种大豆和杂粮以后,这些农机的沉没成本很高。
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以后靠收储政策吃饭的日子没有了。记者与玉米、大豆贸易商和收储商交流时了解到,他们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消玉米收储政策、加快市场化进程持肯定态度,并积极重建业务团队,多年不联系的客户现在又重新“拾”了起来,但由于无稳定的销路,加上贷款难等,很希望有扶持政策出台。
在大豆传统产区,一些农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国营农场、玉米与大豆深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等,已经基本领会了政策的导向意图,传统优势大豆产区的种植结构调整进行得较为顺利,高产、高蛋白的大豆在嫩江、海伦等地扩种较多,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战略。但后期在市场销售等方面估计仍会遇到很多问题,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对转基因大豆的流通管控,如对进口大豆掺兑到国产食用大豆中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等。
引入期货+保险模式
调研时记者发现,东北三省农民普遍用上年卖粮的价格来衡量来年的种粮预期收入,如对今年新产玉米的价格预期,尽管悲观,但仍认为潮粮还是能够卖到0.65元/斤左右,折合干粮后的价格在0.75元/斤左右;预期新产大豆价格为1.7-1.8元/斤。结合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分析,大部分农民认为种大豆不如种玉米划算。
实际上,当前国内玉米和大豆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如在玉米供应过剩的前景下,今后3-5年内玉米价格将持续徘徊在较低价区,一些机构预计今年新产玉米上市后,玉米价格可能会跌到农民的种植成本线附近,玉米折合干粮后的价格大致在0.65元/斤,这和当前农民的心理预期价位有很大差距。他们需要利用远期订单、农业保险、期货+保险等方式,以及利用期货市场信息来帮助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而从大豆市场来看,虽然种植大豆的农民可以得到政策方面的扶持,但大豆产量要“靠天吃饭”,种豆农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也需要利用农业保险、期货+保险等来规避产量损失。此外,玉米和大豆贸易商、收储商,以及下游的产业企业等,在原料采购、产品保值、货物融资、信息利用等多方面需要引进期货概念,需要使用好期货、场外和场内期权、农业价格保险等金融工具。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探索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开展支农融资业务创新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结合今年及未来我国大豆产业特别是东北地区大豆种植产业的发展态势,在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力支持下,南华期货与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下称阳光农险)针对大豆市场推出了新产品。”南华期货副总经理唐启军告诉记者,金融服务“三农”不能光喊口号,要积极探索金融支农的有效模式。
唐启军表示,当前南华期货正在与阳光农险开展保险+期货金融保险融合创新,已选取黑龙江农垦赵光农场为项目试点地,针对大豆市场将推出保险+期货模式的保险新产品。项目地点为黑龙江农垦赵光农场,品种为黄大豆一号,数量为国产大豆1万吨。
在项目实施的第一阶段,阳光农险与南华期货共同开发农产品价格险。阳光农险根据投保农产品的历史价格波动率、投保时间段、国家托市政策、地区价格差等要素,设定阶梯型保险目标价、保险时间、保费比例,对接南华期货询问对应的期权价格。双方对比保费及期权费,结合自身对风险、市场价格的判断,最终由阳光农险推出保险产品。第二阶段,赵光农场将自付20%保费购买阳光农险的保险产品,以确保农场的种植收益。第三阶段,阳光农险通过购买南华期货的场外看跌期权产品进行再保险,以对冲农产品价格下降可能带来的风险。同时,南华期货在期货市场进行相应的复制看跌期权操作,进一步分散风险。第四阶段,到期结算时,如果到期时大豆价格降至保险价格之下,则阳光农险按约定条款赔付赵光农场,南华资本赔付阳光保险买入看跌期权的收益。此外,阳光农险组织开发大豆价格保险产品,并按规定向中国保监会报备。
业内专业人士认为,南华期货与阳光农险针对大豆市场推出保险新产品,将在现有自然灾害保险的基础上丰富险种,为种植大豆的农民增添价格保险渠道,降低大豆种植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调动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有助于扩大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