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华北平原最忙碌的时节,小麦刚收割完毕,农民们忙着施肥、打药、播种玉米。记者走访河北农村发现,随着水、土污染防治计划陆续出台和落实,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展开,今年夏种也多了一个新课题——在确保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化肥农药如何实现“零增长”。
施肥“处方”一键通 “按方施肥”效果好
测土配方施肥是改变农业生产中盲目施肥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到达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施行多年来河北多数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施肥方式。记者在衡水市景县了解到,这个县今年开发了网上“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系统”,将全县范围内土壤检测结果及施肥“药方”全部输入系统,并对社会公开,农户可“按方施肥”,促进了测土配方施肥推广。
打开“景县测土配方施肥服务系统”,记者看到施肥信息具体到每个村子,并对村子耕地北、南、西北等八个区域进行了细分。记者点击洚河流镇曹高村村西,在种植作物选项中选择“玉米”,并输入目标产量,一份关于曹高村村西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及“玉米推荐施肥方案”便呈现出来,其中对底肥、追肥的施肥时期、方法、用量详细注明。
不少县还调动农资企业积极性,实现测土配方“药方”与企业对接,推动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连日来,河北金桥农资有限公司的智能配肥机一天24小时满负荷生产,技术人员以县土肥站的测土配方施肥信息为基础,为农户进行“订单生产”。“地里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公司负责人苏东桥说,过去当地人种玉米习惯用磷酸二铵,一亩地使用50公斤,现在只需40%含量的配方肥35公斤就能满足玉米一生的营养需求。
打药有了专业队 成本低用药少
在玉米播种前后,河北不少农民习惯在麦茬地里打一次药消灭地里留存的虫卵等。记者了解到,目前农民打药仍普遍存在盲目用药、过量用药问题。今年,河北不少县发展病虫防治服务组织,开展专业化、大规模统防统治,解决一家一户“乱打药”问题,降低了农药使用量。
今年成立的南宫市光曙现代农业服务队共购置了7架喷药无人机,负责人张和平说,一架无人机一天作业面积达500到800亩,主要针对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对一些村子进行整村耕地喷药服务。无人机喷药优势是效率高、省人工、成本低,一亩地只需11元。
而且,这种统防统治方式有利于农药适时、适量使用。南宫市农业技术站站长贾德彩说,农业部门每年都发布虫情监测预报,并通过发放明白纸、电视讲座等方式告知农民,但农民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统防统治则可有效控制用药时间、药量等,如治啶虫脒,农户习惯四五种药复合使用,但服务队定向用药,只用一种药就能把虫子治住。
农药化肥零增长路还有多远
除工业污染外,由于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等带来的农业污染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就河北来说,化肥、农药施用量多年来逐年上升且利用率低,如每亩耕地平均施肥量是发达国家的2.2倍,但化肥利用率仅为35%,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污染影响很大。农业部提出力争到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但受粮食增产压力、耕地利用强度大、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方式等影响,实现零增长目标仍任重道远。
一些基层农技人员认为,实现农药化肥零增长,根本要调整种植结构,并根据当地实际推广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记者了解到,南宫市过去棉花种植面积70多万亩,现在调整为30多万亩,棉花一季至少打10次药,小麦玉米只需打3次,种植结构调整对减少农药使用量效果非常明显。“老麦区小麦吸浆虫相对严重,如果种一年休耕一年或种别的作物,病虫害就不会这么严重。”贾德彩说。
同时,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改变一家一户粗放式管理现状,并加强农业技术科研和推广。“目前小麦、玉米都有新技术,只需拌种时用一次药就可实现作物一生无虫害。但拌种成本高,是目前打药成本的2倍,推广有难度。”贾德彩说。
此外,有机肥见效慢、成本高,推行也有难度。景县农业局副局长柳华锋说,有机肥一吨700元左右,一年种植小麦、玉米两季作物需使用五六百斤,不仅成本高,而且肥效缓慢,群众接受还需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