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安徽省农业遭到重创。据省农委通报,截至13日下午5:00,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571.6万亩,成灾面积1075.5万亩;倒塌损毁畜禽圈舍面积149.9万平方米,死亡或冲走生猪8.1万头、牛4098头、家禽1232.1万只。
农时不等人。当前,我省抢险救灾与灾后重建并进,在戮力同心抗大灾的同时,打响生产恢复战。在灾情稳定地区,受灾群众没有沉溺于受灾的悲伤,而是一刻不停地投入到恢复生产的战斗中,与农时赛跑,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同时,政府部门、社会各方力量通力合作,全力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7月12-7月13日,记者走访合肥、庐江、桐城、怀宁四地,实地探访当地农业受灾情况和各地抢抓农时,开展生产自救的火热图景。
第一站: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
时间:7月12日上午
作为安徽最早发展现代农业的乡镇,大圩镇有着全省先进的排涝系统,但在达到历史极值的降雨量下,仍有部分农田受淹。7月12日上午,大圩镇蔬菜瓜果基地里已经看不到积水,只有路上残存的用来加固田埂的土堆,显示这里刚刚经过内涝。
“这次对大圩造成影响的主要是短期内涝,由于排涝设施完备,涝水在一天之内全部排出,但对于全部都是经济作物的大圩镇,还是造成了大约1000万元的损失。”据大圩镇党委委员姜小飞介绍,大圩镇圩区农业总面积3.5万亩,其中有11000亩葡萄、2万亩蔬菜,均是不能过水的经济作物,导致大圩在这次内涝中成灾面积达到3000亩左右。
在大圩镇黄港村的一处蔬菜大棚,菜农魏体娟一家正在抢收青菜。刚从地里采摘的青菜分外新鲜,但在魏体娟的指点下,记者发现少数青菜根部出现发黄的情况。“虽然这个大棚的青菜一个星期后才是最佳采摘期,但由于被水浸泡,青菜根部受损,如果不抢收,就会成片腐烂,损失更大。”魏体娟表示,受内涝影响,自己每亩地大概少收500-1000斤。
朱海燕是包河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员,这几天一直待在大圩,挨家挨户给受灾农户作技术指导。“我们首先让农户把涝水及时排干,然后根据蔬菜生长状态,能抢收上市的赶紧抢收上市,还不能收的,喷洒叶面肥,增强抵抗力。”同时,她建议,对于长期连作又受淹严重的农田,索性趁这个机会,高温闷棚消毒,减少土壤病虫害。
大圩等周边农村受灾,造成了合肥市区菜价的上涨,据朱海燕介绍,现在合肥市场上的小青菜价格已涨到6-7块钱一斤,“现在从大棚批发的价格就达到3块钱一斤,伏缺菜本来产量就低,加上汛期受淹,本地菜的供应量就更少了。”
作为大圩特色,正值收获期的葡萄也在此次洪涝中受灾。朱礼军是当地的一个葡萄园主,在7月1日的暴雨中,共有43亩葡萄园受淹,由于灾后管理到位,平均减产2到3成,“7月1日强降雨后,我们立即用5台泵抽排涝水,用了20小时把所有涝水排干。土壤受淹后板结,葡萄根系受损,我们采用松土、打头的办法,帮助葡萄透气,并主动剪掉部分果实,减少负重。”由于懂技术、处理及时,朱礼军的葡萄园损失并不严重。但一些没有及时进行灾后管理的农户,则损失很大。“很多农户觉得葡萄马上就上市了,不舍得剪,但不管理,受灾肯定更严重。”朱礼军认为,对于葡萄种植来说,灾后技术管理不可或缺。
受灾后,葡萄的口感会不会变差?朱礼军说,对于快要采摘的葡萄,受淹确实导致部分果实发软,不过经过技术管理后,影响不大,“暴雨过后这几天都是大晴天,有利于葡萄积累糖分,对于晚熟葡萄,比如说美人指,经过打头透气、松土、石灰消毒等处理后,几乎没有影响。”朱礼军表示,经过一周的休整,自己的葡萄园已于上周末正常开园,周末自驾前来采摘的游客很多。
姜小飞告诉记者,7月1日强降雨后,大圩镇启动所有排涝基坝全负荷抽水,还临时架设五台套基坝,将涝水在一天之内全部排完。同时,安排200多名镇村干部,协助农户生产自救、加固农埂。组织省、市、区农技人员上门入户指导农户灾后管理,制作葡萄灾后管理规程,通过大圩镇官方微信发送,指导农户生产自救。
“经过连续多年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我们自认为大圩镇的排涝能力很高了,但在超历史极值的强降雨下,暴露出排涝能力的不足,这也为我们敲响警钟。”姜小飞表示,大圩镇在此次洪灾中遭受的损失跟周边村镇相比较小,其中较为完备的农田水利设施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作为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现代农业基地,大圩镇的农田水利设施还满足不了极端天气的要求,“灾后我们将立即启动东大圩水系治理项目,进一步提高大圩排涝能力,实现精准排涝,为农户财产撑起更加强大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