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7月27日清晨,一辆刚装满芦笋的卡车从厚坡镇陈营村芦笋基地驶出,发往郑州,然后等待转运日韩等国家。
“你看这一车车的往外地运,因为啥,还不是早上采割的芦笋爽嫩可口,能卖好价钱,等俺攒够钱了可要把房子翻修一下!”该村村民程浩伟、张玉春夫妇推着装满芦笋的三轮车在等待着称重。
程浩伟家曾是陈营村的贫困户,一家5口人守着4亩薄田生活,母亲中风瘫痪,常年卧床不起,两个孩子正在上学,日子过得艰苦。
2011年,村里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淅川县辉国芦笋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程浩伟一家开始种植芦笋。经过几年发展,如今的程浩伟家已经成功脱贫。
“我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这两年我一直在种植基地打工,工作不算累,还能拿工钱!”正在基地采收芦笋的六旬老人李富国笑着说。据合作社负责人邹辉国介绍,“他的合作社每天需要用工100多人,都是临近村的留守老人和妇女。特别是留守妇女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每月收入1000多元。”说起村里现在的光景,邹辉国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邹辉国早年在外做销售,整日东奔西走,他在河北、山东等地看到那里大面积发展芦笋产业,芦笋远销日本、韩国,冬季每公斤可卖到上百元的高价,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正在这时,家中朋友告知,淅川县实施的人才回归全民创业战略,对回乡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有志之士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让多年在外的他有了回家乡干一番事业,为渠首人民做点事情的想法。
2011年,经过反复考察后的邹辉国毅然回到淅川,选定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附近的厚坡镇陈营村种植芦笋。
“给我三年的时间,我证明给你们看。”面对家人朋友的质疑,邹辉国斩钉截铁地说。说干就干的他,第一年流转了近500亩的土地种植芦笋,在面对芦笋技术一窍不通的情况下,主动外出考察、学习,不断钻研种植技术。
经过一年发展,颇具规模的芦笋基地让邹辉国尝到了甜头。如何让芦笋基地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成了现在摆在邹辉国面前的难题。为此,邹辉国还专门从外地请来了专业的管理人士来帮助自己。
2012年底,经过精心筹备,有村里十余家种植户共同参与的淅川县辉国芦笋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专注于芦笋产业发展。
自芦笋合作社成立以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村民除每年获得每亩800元土地流转费以外,还可以用“反租倒包”的形式从合作社承包土地,合作社为他们提供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等有了收益后,按比例抽回成本,帮助这些村民脱贫致富。
“现在芦笋越长越快,只要符合出售高度就要及时采摘。”基地负责人邹辉国介绍,芦笋一次下种,可连续收获15年。今年这片新发展区域是第一年采收,亩产量可达800多公斤,每公斤可卖10多元,3000亩芦笋的纯收入可达1000余万元。像村东头种植的时间早,现已进入旺盛生长期,产量和收入也将翻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如今陈营村芦笋种植面积已达3000余亩,而该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芦笋之乡”。
“等下半年还准备联合郑州那边的客商共同设立芦笋流通市场,建设恒温库储存基地。”谈到下步打算,邹辉国自信满满的说。
目前,芦笋种植基地产出的芦笋除了销往本地集市外,甚至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户均增收万余元。记者看到,扶贫的种子已“开花结果”,芦笋种植已然成为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