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使用量虽少,却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月11日,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査显才在第四届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与应用交流会上表示。这个“它”,是深受种植户欢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业内简称“植调剂”。
“与传统农业技术相比,植调剂使用成本低、用量少、见效快、投入产出比较高。”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研究员、总农艺师季颖表示,“集约化栽培、反季节种植、设施农业的兴起,对作物植株生长、果实发育、储藏保鲜的要求会更高,对植调剂的需求将更加迫切。随着具有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小宗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对植调剂的需求也会增加。”
根据农药电子手册2016年7月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植调剂有效登记产品901个,其中原药150个,制剂751个,占农药3.96%和2.68%,其使用范围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在国外,植调剂的登记也不弱。美国目前登记的植调剂活性成分有54种,比我国多10种,其中25种未在我国登记;欧盟42种,其中21种未在我国登记;日本43种,其中21种未在我国登记;澳大利亚38种,其中17种未在我国登记。
“我们也将加快植调剂产品在小宗特色作物上的登记。”季颖指出,国内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要加强植调剂新品种、新剂型、新使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植调剂最基本的用途是植物生长发育的技术调控,而激素受体是最有潜力的植调剂分子靶标。”教育部植物生长调节剂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段留生打了个比方:植物的每一个功能,比如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成熟,都有一道道“门”在控制着,这些门平时或开或关,而激素受体相当于锁,植调剂相当于钥匙。把锁找到和研究清楚了,通过锁来开发钥匙,就能降低开发成本。
“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潜力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很多还没有进入到登记和应用程序,一旦获得登记就是原创产品。”段留生举例说明,如二氢赤霉素,是禾本科作物最具生物活性的生长延缓剂,每公顷20 g可防止倒伏,对其他作物活性较弱或基本没有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