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里没有蓄水,水稻反而长得更好。在桥圩镇永梧水稻生产示范点,随手拨开稻苗,看到稻苗下面是黑黝黝的湿润泥土,与平时大家印象里稻田中必是蓄满水的情况大相径庭。
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李秀锐介绍,这项技术称为水气平衡技术,是贵港市农业部门开展清洁田园的举措之一。这项技术利用水势互相渗透的原理,通过打造与水田相通的水渠,利用自然降水和少量的人工沟灌补水保持田间湿润,打破了水稻不灌水不长稻的种植传统。
“水渠贯通稻田,能排能灌,田里不积水,但能保持水稻需要的水分,使土壤里的氧气更充足,这样更有利于水稻生长。水是滋生细菌的温床,减少了田里的积水,纹枯病和稻飞虱就会减少。”李秀锐说,“如此一来,农药和化肥的用量也相应减少,减少了田间农药、化肥的污染。”
据了解,水气平衡技术2011年开始在贵港市推广,起初仅在桂平市石龙镇福平村开辟了100多亩的实验田,经过几年推广,今年全市已经有126万亩农田使用该项技术。
“开始推广这项新技术的时候,大家心里都没底。没想到试验田第一年就取得了增产,每亩至少增产50多公斤。”桂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曾家焕介绍,通过项目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桂平市今年有48万亩农田实施水气平衡技术。
桥圩镇永梧村的黄五福大爷是这项新技术的受益者之一。他今年种了50多亩水稻,全都采用水气平衡技术。现在正是水稻结穗的时节,黄五福高兴地捧起自家田里的一簇稻穗告诉记者,采用水气平衡种植法后,化肥和农药比以前少用了一半,产量反而增加了,“一年能节省1000多块化肥、农药钱。”
“使用这项新技术,稻田泡水时间减少了,土壤可经常接触空气,氧化还原电位得到提高,减少了甲烷和有毒物质的产生、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真正达到绿色天然节水节肥优质高产的目的。”李秀锐一边检查示范区的禾苗长势,一边讲解技术原理。一丛丛饱满的穗子将稻苗压弯了腰,随风轻轻摆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仿佛吟唱着一曲丰收赞歌。“这里的水稻亩产预计将达到1000多公斤。”李秀锐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