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瘦了!
这是坦洲养猪大户刘祥胜近期最忧心的事。3000多头肉猪嗷嗷待哺,但每餐都难以吃到全饱,这相比于过年期间每天只能吃一餐已经是好多了。
“跌跌不休”是近半年来生猪的主要行情,刘祥胜与他的同行们煎熬着,他的猪场日亏损就达2万元。初入行半年的投资者罗先生直言:“入行多久猪价就跌多久,每天它们光是吃就得好几万,我已经亏到没意见了。除了等市场恢复,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
“五一”期间,猪价略微上涨,让这些坚持了许久的养猪户看到了一点点希望,但若要价格恢复到有钱赚的水平,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记者近日走访了中山本地养猪户、批发商、菜市场猪肉档档主,发现他们不仅对猪价波动极为关切,也各自寻求着应对的方法,而全盘由“市场”决定的生猪和猪肉价格,或将对整个产业链产生“洗牌”式的影响。
养猪户叫苦,利润丰厚的批发商也忧心
生猪价格的下跌对在市场上销售的猪肉价格影响并不显著。东盛市场一肉档档主告诉记者,虽然消费者并没有明显的感觉,但近来猪肉价格比之前已经有所下降,“降了一两块钱吧,猪价跌肉价肯定也会降的,只不过慢一点。”他说。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发布的CPI数据,3月份猪肉价格比2月下降9.7%,比去年同月下降6.9%,主要原因是市场供应充足和节后需求减少,让食品整体价格也有所回落。市场上每天所能消化的猪肉数量是相对固定的,对生猪的需求并不会因为收购价格的下跌而增加,批发商还是会买和以前一样多的猪,因此当生产供应过剩的时候,生猪价格自然就会被压下来,但供应市场的猪肉数量不变,于是市场猪肉价格波动并不显著。
生猪批发商陈先生说,他所代理的生猪批发价为每斤6.3元左右,市场上一般猪肉的售价则为13元一斤,他认为,市场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猪价跌得这么低,肉价总会降的,只不过是反应慢一点。”
“现在最赚钱的就是批发商,卖一头猪就能赚上千。”刘祥胜说,而在猪价下跌之前,每头猪给批发商带来的利润也就是几百元。
陈先生承认了这一点,但他说这是自己作为批发商难得赚这么多的时候,“真正赚钱的是他们做零售的,猪贵的时候卖一只能赚两三百,现在能赚一千多,”他说,“像我这种做批发的,其实差价并不大,以前一头猪就只赚四五十块,现在能赚一百多。”他说,批发商要承担的成本不少,从在猪场收购,到送去屠宰场,再到批发市场上销售,不仅有运输、人工等支出,还要承担加工费等费用,利润并不高,那些自己有销售终端的商贩,才有可能赚到从猪场到市场的巨大差价。
看到和自己合作的养猪户每卖一只猪都要亏四五百元,陈先生也十分忧心:“再这样下去恐怕很快就没有猪可以宰了。”他分析道,猪价下跌必然会导致一些猪场倒闭,另外一些猪场缩小养殖规模,养猪户们更不敢繁殖仔猪,未来市场供应将遇到严峻考验,“价格一贵,市场就乱,说不定还会影响整个经济。”
有人已走佬,有人亏本“硬撑”等待转机
“归根到底还是产能过剩,”刘祥胜分析道,“市场需要的猪肉就只有那么多,但前几年猪价高的时候不断有外部资金投入养殖业,甚至有很多来自大财团,整个行业扩张得太厉害,没有考虑往后的市场需求;加上大环境不好,你看现在过年过节的宴会少了,餐饮业也不景气,对猪肉的需求没有以前那么大,市场供大于求,价格自然要跌。”
这不仅是20多年的经验之谈,事实上,约在10年前中国生猪市场最繁荣的阶段,就已经有资本涌入养殖业,参与到生猪产业链条当中,比较著名的有网易CEO丁磊改行当“猪倌”、2008年外资投行高盛投入3亿美元收购中国猪场等,都是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军农业界,搅起了一阵旋风。
猪价持续低迷的这段时间,“猪周期”这个名词经常被提起,这是生猪行业里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通常持续3年:价格上涨—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产量减少—价格再次上涨。目前,从宏观来看,这个周期并没有如约而至,生猪价格仍在低位徘徊,但市场作为养殖户唯一的“风向标”,猪价下降只能迫使他们淘汰能繁母猪,减少产量,降低损失。由于养猪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变化的后果将会反映在未来的市场价格上,就如同陈先生所担心的,等到生猪价格回稳的时候,消费者就只能吃贵猪肉。
嘉胜农场里,几位工人在机器旁混和这从工厂里收回来的猪潲和饲料。刘祥胜说,他已经有好几个月没给这些工人发工资了,只能给他们基本生活费维持着,“还好他们都愿意留下来,不然我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而外面早有风声,坦洲一个养了300头猪的小型养猪场老板连夜“走佬”,还欠下了不少饲料钱。
当被问到作为批发商为何不能提高收购价来挽救“同坐一条船”的养猪户,陈先生无奈地表示:“凭我一个人的力量,少赚一点,救一家可能勉强还可以做到,但这价格毕竟是市场决定的,不是一两个人可以控制,我也希望猪价稳定,长做长有,但有什么办法呢。”在他看来,趋利的零售商更愿意趁现在的市况多赚钱,因此目前市场终端的价格并不会大幅降低,至于生猪价格何时能够回稳,从现在看来,都只能“听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