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坦洲养猪大户嘉胜农场
日亏2万狠心卖母猪 拟建销售链掌握售价权
位于坦洲大冲口水闸附近的嘉胜农场,是中山其中一个规模在大中型以上的养猪场,目前有3000多头肉猪存栏,部分已经达到300斤以上,正常可送往市场销售,但现在却面临着要么卖不出去,要么卖出去就亏钱的窘境。
负责人刘祥胜告诉记者,本地猪价已从去年12月的每斤8.2元跌至目前的5.3元左右,跌幅最大的时候,一个月就跌了2元/斤,且生猪价格还在持续下跌,是从事养猪业20年的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刘祥胜养猪的成本价是每斤7元,以目前的猪价计算,意味着他每卖一斤猪就要亏将近2元;光是喂猪的饲料费用,每天就要3万多元,即使现在每天有人来收购,日亏损也达到2万元。
“现在只能硬撑着,等市场好转,”他说,“我已经把全部繁殖用的母猪先卖掉了,一头的成本是一万多呢,但繁殖的费用太高了,现在猪价那么低,还要自己繁殖的话成本太高了,我打算等这些存栏的猪消化一些之后,再直接从外面买猪苗回来。”他指着一片已经被拆剩框架的猪圈说:“这里是原本母猪的栏,现在要拆掉重建,我准备再建一个沼气池。”
市况不好,刘祥胜却寻思着扩大规模。温氏等受外围因素影响较少的大企业就是他学习的目标:“市场低迷正是投资的时候,这一次应该会淘汰掉一些规模小、能力弱的猪场,我们还有点底子,可以趁这个机会改变原来的养殖和经营模式,等到日后猪价上涨了,我们的新布局应该也差不多完成。”比如,既然用添加剂成本高,就回归到传统的养殖方法,让猪肉更健康自然;既然批发价被一压再压,就尝试建立自己的供应和销售链条,掌握市场主动权。
建议
启动政府补贴调控杠杆 补贴有牌有证,经营规范的大猪场
“看不见的手”难以掌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经营者都把拯救生猪价格的目光投向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希望政府能够像扶持中小企业那样帮帮那些养猪户,让猪价能够稳定一些,现在价格跌得那么厉害,就应该补贴一下那些有牌有证,规范经营的大场,价格的问题还是要靠国家调控。”陈先生说。
不过,目前“猪周期”的失灵却与此前一系列调控不无关系。2009年起,国家每年拿出25亿元补贴生猪标准化养殖大户,按照国务院2011年下发的通知,这些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改善饲养、防疫条件,提高粪污处理能力,确保本地区生猪生产能力不下降;对于能繁母猪,国家也长期实行每头100元的补贴政策;加上去年国家两轮储肉收储调控,多种措施都激励着养猪户扩大生产,也鼓励了资本投入市场,在生猪价格走高的时候推波助澜。但对于因供求关系失衡造成的猪肉收购价格下跌的市场波动等问题,政府却未有政策补贴养猪户,刘祥胜说,很多同行现在都是东拼西凑撑着,自己也只能想办法谋出路。
用涉农保险(放心保)当缓冲器
北京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保障农户不因市场波动过大蒙受损失
在资本投入养殖市场的时候,养一头猪最高可以赚200元,和现在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然而,任市场自主沉浮难免会继续出现“猪贱伤农,肉贵伤民”的现象。面对成本与风险越来越高的农业,保险是否能起缓冲器的作用呢?
目前中山政策性涉农保险中就包含了每头60元的能繁母猪保险,由中央、市、镇三级财政和农户按比例承担,农户自负7元/头,除此以外,尚无其他保险可以为养猪户分担风险,在养猪户看来,一般保险公司都不会接这种不赚钱的生意。不过,在国内其他地区,与生猪价格挂钩的保险却已有出现。2013年5月,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推出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是一种与生猪价格挂钩,保障农户不因市场波动过大蒙受损失的保险产品,目前只覆盖了山东、辽宁等省份。这种保险以国家公布的“猪粮比”为参照系,在保险期内,生猪平均价格指数低于保险责任约定的价格指数时,就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将按合同进行赔偿。
现在,刘祥胜和工人们还是像往常一样照看着农场里3000多头猪,有人来收购还是会卖出去,虽然“每天醒来就要亏钱”,但他依然乐观地期待着市场好转,看着农场里的山羊、鸡鸭悠然自得的样子,吃着自己种的果蔬,生活依然美妙。
“猪周期”
生猪行业里一个特别的经济现象,通常持续3年:价格上涨—产量增加—价格降低—产量减少—价格再次上涨。
目前,从宏观来看,这个周期并没有到来,生猪价格仍在低位徘徊。(作者:孙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