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山区农村的农业产业高效健康的发展对全面小康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包括许多曾经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在内的边远农村,受到诸多自然条件的影响,至今依然还处于贫困状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不仅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而且更直接关系边远山区农村持续发展的大局。实践证明,依靠科技进步,尤其是集成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与高效的设施装备,是促进山区乡村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与举措。
以福建省为例,目前精准扶贫工作重点仍然集中在23个山区县的边远农村,是人们关注的关键区域与重要群体。根据初步调查,边远山区农村农民创收乏力,寻求增收迷茫,传统劳作辛苦,望山开发无策。加上以往交通运输不便,科技素质欠缺,信息不够通畅,产品难成商品,直接影响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另一方面,虽然山区农村地处边远,其生态条件则比较优越,自然资源也比较丰富,值得充分挖掘发展潜力。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着力推进区域的绿色发展,既促进乡村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又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科技人员面临的重要使命。就边远农村而言,要有效推进精准扶贫,必须因地制宜的选择发展方式、技术途径、工作方法。选择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一个重要方向与举措,其不仅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助力山区农民增收;而且可以实现节约资源,环境友好,防控污染的目的。
山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要把握5个主要环节:一是科学规划,制定方案;二是因地制宜,选择模式;三是创新技术,集成推广;四是项目带动,创建农场;五是政策引导,创立机制。力求立足新起点,结合实际,促进山区农业转型升级;力求抓住新机遇,谋划发展,促进山区美丽乡村建设;力求推广新模式,实现“四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高优化),促进山区资源有效利用;力求应用新技术,提高“四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污染防控率),促进山区生态环境保护。
山区生态农业要实现精准扶贫,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更具体措施:首先,成立相关项目组(或者调研组),组织专题调研,重点关注老区、苏区的边远贫困乡村,提出调研报告,分析共性问题,充分利用优势,分门别类制定山区现代生态农业专项发展规划(计划);其次,由相关科协组织科研院所与农业高校科协或者专业协会(学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实际筛选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由相关院所、高校或者专业学会挂钩一个乡或几个村,将其纳入省科协或者相关单位项目管理,并给于一定的经费支持,力求集中开展科技精准扶贫与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集成推广工作,以科技兴农推动山区农村生态经济与绿色农业发展;再次,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科技精准扶贫力度,引导科技人员组成协同创新与联合攻关队伍,实施农科教结合;有计划的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实施户企村结合,建立项目带动,股份合作,有效开发,帮扶增收的新机制。此外,实施边远山区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集成推广计划,尤其要注重帮扶农村绿色家庭农场,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构建与有效经营的要求,生成科技兴农项目并组织技术推广应用。同时实施项目经费后补助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在科技兴农与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现代生态农业的设施建设与山区农民的持续增收。
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科技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多专业协同实施,不仅要解决突出的制约矛盾与技术难题,而且还要深入探讨发展规律与经营机制。要让科技人员住得下,留得住,做得来,干得好,这需要各个单位给于关心与支持,充分发挥智力扶贫,技术扶贫的作用,对于做出贡献的年轻科技人员应予以肯定与奖励。
在边远山区农村组织现代生态农业规模生产与经营,不仅有利于农村绿色家庭农场构建,而且有利于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不仅有利于农业多样功能优化发挥,而且有利于推进山区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有利于组建新型专业合作团队,而且有利于农民持续开发实现增收。我们要以创新创业的精神与持续推动的干劲,促进山区农村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创立“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格局,让更多山区贫困群众能够通过科技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