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朵澜的时候,记者惊讶于她1993年出生的年龄,更惊讶于她与年龄似乎很不相称的成熟。这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声乐系毕业的蒙古族姑娘,竟然已经在互联网众创园里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集科研技术开发、生产销售菌类产品为一体,运用先进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生态种植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在线上线下统一销售家乡的黑木耳产品。
一个学艺术的怎么卖起了黑木耳?
“我从兴安盟的农村出来,木耳就是我们那儿的特产。大二那年,我发现老家的乡亲们把木耳种出来,却不懂营销卖不出去。我那时候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看他们在地里干活非常辛苦,就想尽自己的一些力量,帮着他们能卖多少是多少吧。所以那一年我就开始给周围的人们推销木耳。现在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量日益增长,这一块儿的市场挺大,我也一路从校内做到校外,从自治区到全国范围内都有了固定客源。目前,家乡的黑木耳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我的公司主要负责销售”。朵澜滔滔不绝地聊起了她的“转型发展”。
在销售木耳的过程中,朵澜研究发现人们每年平均食用的黑木耳约为2斤左右,而传统的使用方法只能通过人体吸收其中30%的营养,消费者需要一种更方便有效的食用木耳的方式。朵澜把这种需求反馈回了家乡的黑木耳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里一位老乡想到了做木耳面的好点子,于是他们联系了内蒙古农科院寻求帮助。经过两年的研发,2016年申请了专利的木耳面正式投入市场。
创业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2010年,朵澜刚开始卖黑木耳的时候,周围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一个学艺术的大学生怎么能去搞推销?
“我那时从兴安盟的农村到呼市时间不长,加上汉语说的不好,给别人介绍产品的时候,人家都不搭理我。有时还要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去给客户送货,很辛苦。”想起创业初期的艰辛,朵澜眼圈红了。
“当你和同龄人在同一起跑线的时候,大家肯定不知道你在做什么,等你跑出一段距离,他们会看见你在做什么,等你跑出他们视线范围之外,他们就会说你这个人真了不起。”在那些艰苦创业的日子里,朵澜不断地用这句话给自己打气。
几年过去了,朵澜凭着自己努力,真的让别人看见了她在做什么:目前,不仅有了年收入300多万元的公司,还能帮着乡亲们脱贫致富,带动大学生创业。
“我这也算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吧。”朵澜笑着说。
“我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慢慢将市场做大,然后将家乡的木耳卖向全国。”谈到下一步的打算,朵澜幽默地用了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话。
当记者问她放弃声乐去创业,选择的过程中有没有纠结,她说:学声乐是因为我喜欢唱歌,而不是为了生存去唱歌。你只有热爱生活,你的歌声才会动人。创业是我用努力和汗水唱出的一首热爱生活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