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散农户分散制种模式下,种子企业管理成本增加,基地生产秩序难以保障,私繁滥制、套购串购等情况的监管难度很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些种子企业开始尝试流转土地,建立自己固定的制种基地,探索集中规模化制种,然而四川部分企业规模化制种的结果差强人意,企业规模制种收益远低于散户承包地制种。为何资金雄厚、技术领先的企业却拼不过小农户,记者为此进行了调查。
40万亩、8000万公斤、400多个品种,作为杂交水稻制种大省,四川省生产了全国30%的杂交水稻种子。然而,基地相对分散、规模化生产少、组织化程度低成为制约四川省种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据统计,四川全省75%的制种面积为小农户生产,90%为农户家庭分散经营。
部分企业试水结果差强人意
三丰种业公司是四川当地的生产型制种企业,专为省内外的种业大公司代理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常年制种面积1万多亩。由于今年行情不好,制种面积有所缩减,只有7000亩左右。公司总经理陈言均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三丰尝试改变委托农户分散制种方式,在制种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推行规模化制种,但经过4年摸索效果并不好,去年不得不退出流转,回到原来委托农户分散制种的方式。
三丰公司的退出并不是个案。2010年,四川金卓种业公司在彭山县流转了1300亩制种田,两年后因亏损严重也选择了退出。此外,西科种业、川农高科等近几年也纷纷在制种区直接流转土地,以建立固定的制种基地,探索集中规模化制种,但由于技术、管理、成本等原因效果不佳,多数不得不退出。
今年4月初,农业部“百乡万户”调研组深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四川省彭山县和安县,经过一个月的入户调查,调研组发现两地散户承包地制种收益远高于企业流转地规模化制种。统计显示,2013年,散户承包地制种亩纯收益(不含政策补贴,下同)彭山1430元、安县1400元,较水稻大田生产纯收益分别高出900元、870元;而企业流转地规模化制种每亩纯收益彭山130元、安县200元,较水稻大田生产纯收益还分别少了370元、300元。
管理能力跟不上制种规模
记者调查发现,管理能力跟不上制种规模,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是首要原因。如西科种业2011~2012年在绵阳市游仙区连片繁制“B优838”1100亩,两年亩产分别为60公斤和49公斤,而该品种正常制种产量为180公斤。
其实,不只企业,制种大户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彭山县种子站曾做过一项调查,发现制种30亩以上农户的亩产一般要减产30公斤~50公斤,为此彭山县提倡每个制种户面积在30亩以下。
“水稻制种比大田生产的技术要求高,如果生产单元面积过大,难以有效管理,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就会造成减产。”彭山县种子站站长熊捷夫告诉记者,与农户制种相比,规模化制种技术要求更高、用工多且密集,企业大量临时雇工,技能参差不齐,常有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易造成秧苗栽插不够、喷施药不均匀、去杂不彻底、赶粉不充分等现象,导致制种减产、质量下降。
此外,企业规模化制种的土地流转、雇工等成本也高于农户制种。如2012年,西科种业在绵阳游仙区流转了1100亩制种田,制种核算成本为每亩2180元,而同在游仙区的制种大户王兵的每亩成本不到1800元。
同时,规模化制种还考验着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金卓种业就曾吃过亏。2010年,金卓种业在集中晾晒种子时突遇暴雨,导致30多万斤种子报废,损失数百万元。
规模化制种要因地制宜
不光企业在尝试规模化种植失利后走起了“回头路”,由于人工成本的上涨,制种比较效益下降,一些传统制种村也不再制种,转向效益更高、更适宜规模化的粮经作物,而且市场行情的低迷,使得制种基地可能进一步萎缩。四川省种子站生产管理科长周志军坦言,许多企业大幅调低制种计划,预计今年四川制种面积下降30%以上。
面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劳动力转移及土地流转加快,杂交水稻制种基地要稳定发展,农业部调研组认为必须以提高比较效益为前提,在优化制种种植制度的基础上,走“以用地集约化、技术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规范化为支撑的规模化制种发展”的新路子。
然而,如何才能化解规模与效益悖论?农业部调研组认为,从生产管理层面,制种企业和大户要摸索建立适度规模化生产管理方式,一是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劳动力和农机化水平,确定适宜的制种规模;二是以确保技术措施落实为要求,划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单元,一般农户不超过20亩、大户不超过100亩、企业人员不超过200亩;三是建立与效益或奖励挂钩的用工管理机制,提高技术到位率,逐步推进适度规模制种。
机械化是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制种比较效益的突破口。彭山县欣荣村的制种大户袁建军告诉记者,目前除整田、收获以农机作业为主,其它都靠人工,特别是到了插秧、赶粉时节,不得不开车到村外四处高价请人,花费很大。对此,调研组提出,应重点针对秧苗栽插、赶粉、喷药等用工密集的生产环节,加快改进和研制适合制种的中小型农机具,开展机插秧、机赶粉、机械烘干等试验示范,集成推广制种农艺农机配套技术,提高制种农机化水平。
此外,调研组认为,加快推动落实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政策,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既可以稳定制种优势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基地,而且有利于扶持制种企业发展,提高供种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