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前初见孙泽均时,他家新落成的养兔小区里饲养着5只肉兔,小区边上还有一个飞舞着蜜蜂的蜂桶。那时,他想着尽快把养殖业发展起来,早日脱贫。
3个月过去,这个贫困家庭令人刮目相看:300多平方米的养兔小区里已经有50只肉兔,还有4只处在孕期;房前房后已有10桶蜜蜂,数十只土鸡;厨房也完成了改造……孙泽均说,今后就是专注养兔和养蜂,早日增收摘掉贫帽,早日致富过上小康生活。
“被称为贫困户,心里难受”
时隔3个月,孙泽均一家觉得自己跟以往不大一样,“有了养殖业就有了致富的底气,出门腰板也直了。”
这3个月里,孙泽均一家不动声色做了很多以往想做而不能做,也做不到的事情:联户路加宽了、硬化了,院坝硬化的前期工作也做好了;改造之后的厨房有了干净的橱柜、操作台和洗漱池,生活也跟着好起来;养殖肉兔、蜜蜂都有了切实的进展,年底就能见到效益。
孙泽均打心眼里高兴,有了脱贫攻坚的大好政策,只要自己肯干,贫困的帽子年底就有望摘掉。
孙泽均是庄稼汉,因为身体残疾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的生活就是种地、喂猪、再种地、再喂猪的“死循环”,经济入不敷出,2014年被认定为精准扶贫的对象。
“被称为贫困户,心里痛。”孙泽均说。他深知,自己没有资金,没有技术,也没有什么发展的路子,再加上劳动力有限,“想要脱贫,难!”
但令孙泽均喜出望外的是,脱贫攻坚就是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第一书记高学芳进村之后,一次次入户调查、谈心,一个个项目的顺利实施,鼓舞着孙泽均逐渐丢掉了思想上的包袱,厘清了脱贫的思路和方向,成为积极分子,并获得了1万元的贴息贷款,走上了脱贫增收的道路。
“有了好政策,还要勤耕耘”
谈起脱贫,孙泽均清楚他面临的是什么。
家里没有任何积蓄,除了几亩薄田,一无所有。孙泽均深知,一切从零开始。
他想尽一切办法,建起了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忍痛将少许山羊还给“老板”,专注肉兔、土鸡、蜜蜂养殖。
第一次养殖肉兔,孙泽均首先要学习饲养、防疫、繁殖、育种等一整套技术。为了保证肉兔的品质,他还坚持每天到山上割草料喂兔子。空余时间也舍不得休息,用木头搭起简易木架,用刨子将木板打磨光滑,为待产的兔子搭建“产房”。
“肉兔繁殖快,出栏时间短,效益也还可观。”3个月时间,他养殖的肉兔,已从最初的5只发展到50只,预计年底,第一批肉兔就可以出栏。现在,孙泽均也考虑着随着行情逐步扩大规模,将小区的兔笼装得满满的。
养肉兔有了起色,孙泽均发展养殖业的劲头也更足了。
“有了好政策,还要勤耕耘。”刚开始,孙泽均只想着能尽快将肉兔养殖好,加上已种植的重楼,逐步过上好日子。而今,孙泽均又有了更多的想法:在现有10桶蜜蜂的基础上,继续将养蜂规模扩大,让养兔和养蜂成为他一家脱贫奔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