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笔者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杨柳塘镇望江梯田看到,山上金灿灿的稻田,犹如“绣”在青山绿水间的一道道金边,农民们正在稻田里忙于收割。
连接望江寨子至梯田的水泥“机耕”道路口,一位村民“招呼”马驮运着几大袋谷子,沿着陡坡山路,行色匆匆,刚冒出一个头来,便气喘吁吁地说:“前些年,这路不好走,下雨更烂,通过一事一议”项目硬化了水泥路,现在用三轮车倒运到家里快多了。
出乎意料,一位村民把耕田机的“犁”拆下,双手推起“轰轰”的机子运输稻谷,笑哈哈从田间水泥路迎面走来,自诩道:“这装备比用马驮松活多了。”
据了解,从2007年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该县农村农户2000户左右,购买打谷机、耕田机等农机,共1.36万余台,一共享受农机补贴达1500万元以上。
虽有了各种农机,但山区因爬坡上坎,田块零碎不集中,使用农机生产仍有诸多不便,因此,还未能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山区打谷子,还只有依靠半机械化“松绑”。
针对农村绝大数青壮年外出打工,严重短缺劳动力的问题,该县一直沿袭当地的传统习俗,以采取“换工补工”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尽管农机是小型的,但依然很笨重,一两个人根本吃不消,必须进行联合收割,这样收割水稻最大的“瓶颈”得到了破解。
“这条鲤鱼大!”翁塘村村民蒋军华站罩笼边炫耀说,今晚,可要好好喝它几大杯米酒。
村主任杨再元告诉笔者,该村是汉族、苗族等杂居的村寨,共有735户3100多人。自古以来,就有你帮我,我帮你的习俗,一般主人家讨活路,就要负责请吃饭,特别是晚上坐在一起喝酒、唱歌、摆门子,有说有笑,大家一团和气。
“我们边打谷子,边捉鱼,用来招待亲戚好友,很热闹的。”他高兴地说,这稻田养鱼既环保,又能增收,是祖祖辈辈的“传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