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到秋季,当你漫步在黄河岸边,就会发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沁人心脾的芳香,让人心旷神怡。如果顺着这香味去探寻的话,你就能寻找到济南独有的特产——黄河大米。济南的黄河大米素来有“一亩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饭百家香”的美誉,水稻自田间生长、抽穗、扬花到收割,从收贮、保管到加工成米,都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当地农民无不骄傲地表示,用黄河大米煮出的米饭,白若冰雪,柔软可口。
济南市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黄河之滨的章丘、历城、槐荫、济阳等地,鼎盛时期,水稻种植面积一度达到20多万亩。进入21世纪后,由于水资源相对匮乏、劳动成本日益增加、品种差等原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从20万亩减少至不足2万亩。
面对水稻面积的日益萎缩,为扭转水稻产业发展颓势,济南市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重点工程,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机械化引领水稻生产现代化,以产业化引领水稻生产服务社会化,突出主体培育、机制创新、品牌打造、科技引导,实行生产基地集中布局、生产要素集约配置、政策技术集成使用,不断提升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机械手”让大米不落地 今天收割明天上餐桌
今年“三秋”生产时期,在章丘市高官寨镇胡家岸村的稻田里,伴随着收割机的马达声,成畦的稻谷被吸进收割机。看到联合收割机不停地穿梭在稻田里,往年一到收割季节就犯愁的村民脸上露出笑容。
这多亏了村里的水稻种植合作社购置了整地、播种、插秧、植保、收获等全套水稻种植机械和稻谷烘干设备,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据胡家岸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合作社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1200亩,生产水稻130多万斤,可以说是获得了大丰收。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民种植水稻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种惠农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前几年,我们通过购买农机补贴,斥资300多万元,建设了大米生产加工车间,去年,我们又斥资45万元,购买了大型烘干机,每天能烘干30吨的大米”,该负责人说,“再加上合作社里的全自动水稻收割机、插秧机,整个生产过程下来,完全能够保证大米不落地,而且是今天收割,明天就能直接上餐桌。”
据市农业局农机办主任张文亮介绍,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既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又能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1台乘坐式水稻插秧机作业是人工插秧的80倍,1台水稻联合收获机是人工收获的100倍。如按每亩人工折合费1000元计算,水稻生产机械化折合费每亩约400元左右。”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水稻面积力争恢复10万亩
水稻是适宜规模种植的作物。为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鼓励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开展农机化服务,实现水稻标准化生产,我市积极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带机入社、订单托管生产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营。同时,我市农业部门还积极探索通过水稻生产机械化,来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流转、农民转移就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据了解,从2013年下半年起,济南市便着手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把水稻生产机械化纳入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实施意见》,制定了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购置先进机械推进水稻机械化,建设水稻示范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发展策略。
张文亮介绍,他们农业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济南市的水稻生产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摸底,并赴水稻机械化发展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为我市下一步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统一了思想,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理清了思路。
最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先稳定,再恢复,后发展”三步走的任务目标,确立了以“沿黄一条线”和济阳、历城、槐荫、章丘水稻种植区为主的实施范围,“在稳定水稻面积基础上,在沿黄一线逐步恢复水稻种植面积,由点到面,逐步推进,争取将全市水稻面积恢复稳定到10万亩,水稻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的发展目标。”张文亮说道。
示范区建设面积“再扩大” 水稻机械化种植行家“显身手”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张文亮表示,全市将继续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重点工程,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继续在适宜地区建立新的示范区,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要择优选出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实施主体重点扶持,将其打造成区域性的水稻种植基地,推进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进度。”
同时,全市进一步加强水稻服务组织建设,继续加大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力度,大力培育扶持水稻机械化生产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单位统一育秧、插秧的组织化服务模式,并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建设水稻生产示范区为重点,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以典型的实绩和成效带动整体上的推进。
在此基础上,全市将积极研究引进水稻直播技术,节约农业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抗病、高产的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我市水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为全市培养一批实施水稻全过程机械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要在示范区进行水稻产业的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下大力气做好黄河大米品牌的宣传营销工作。”张文亮表示。
3年农机购置补1400万元 机械化发展“加速度”
另外,济南市农机部门整合各项财政资金,三年来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400余万元,对水稻示范区建设,水稻生产机具购置,人员培训,良种引进、试验、推广等进行了扶持,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械设备在国家购机补贴的基础之上市里累加补贴到70%,从而破解了由于水稻生产机械价格高,种植户负担较重的问题。
据了解,三年来共补贴各类水稻生产机械152台(套),其中水稻播种机16台、插秧机31台、水稻植保机8台、收获机34台、激光整地机9台、水田耕整机20台、水田拖拉机30台、水稻烘干机4套,补贴育秧盘15.7万个。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水稻合作服务组织13个。2016年水稻面积恢复到4万余亩,水稻生产实现了从播种、激光整地、育插秧、植保、联合收获、烘干、初加工等各环节全过程机械化。
同时,济南市还积极扶持建设水稻育秧中心3处,引进水稻叠盘暗出苗技术,推广基质育秧,大大节省了人力,同时提高了水稻出苗率。在注重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了大米初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水稻烘干机械、包装机械等有了较快发展,真正实现了水稻生产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一条龙机械化。
张文亮表示,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后,大米生产实现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烘干、机械化包装等,全过程只需一天时间,真正做到了“一天上餐桌、新鲜又健康”。他介绍,在经济效益方面,全程机械化比传统人工生产实现“四减一增”生产效果,即减少人工投入、减少育秧成本、减少种子投入、减少收获损失、增加水稻品质。机械化收获水稻比人工收获损失率要减少一半,每亩可增加效益610元,人均增收915元,水稻种植户每户每亩一年下来可增收近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