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区建设面积“再扩大” 水稻机械化种植行家“显身手”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快机械化的示范推广”,张文亮表示,全市将继续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列为重点工程,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继续在适宜地区建立新的示范区,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要择优选出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实施主体重点扶持,将其打造成区域性的水稻种植基地,推进全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整体进度。”
同时,全市进一步加强水稻服务组织建设,继续加大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力度,大力培育扶持水稻机械化生产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单位统一育秧、插秧的组织化服务模式,并发挥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以建设水稻生产示范区为重点,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以典型的实绩和成效带动整体上的推进。
在此基础上,全市将积极研究引进水稻直播技术,节约农业用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积极引进推广适宜我市种植的优质、抗病、高产的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我市水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要加大培训力度,为全市培养一批实施水稻全过程机械的‘明白人’和‘行家里手’,要在示范区进行水稻产业的品牌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下大力气做好黄河大米品牌的宣传营销工作。”张文亮表示。
3年农机购置补1400万元 机械化发展“加速度”
另外,济南市农机部门整合各项财政资金,三年来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400余万元,对水稻示范区建设,水稻生产机具购置,人员培训,良种引进、试验、推广等进行了扶持,对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械设备在国家购机补贴的基础之上市里累加补贴到70%,从而破解了由于水稻生产机械价格高,种植户负担较重的问题。
据了解,三年来共补贴各类水稻生产机械152台(套),其中水稻播种机16台、插秧机31台、水稻植保机8台、收获机34台、激光整地机9台、水田耕整机20台、水田拖拉机30台、水稻烘干机4套,补贴育秧盘15.7万个。发展规模较大、带动辐射能力较强的水稻合作服务组织13个。2016年水稻面积恢复到4万余亩,水稻生产实现了从播种、激光整地、育插秧、植保、联合收获、烘干、初加工等各环节全过程机械化。
同时,济南市还积极扶持建设水稻育秧中心3处,引进水稻叠盘暗出苗技术,推广基质育秧,大大节省了人力,同时提高了水稻出苗率。在注重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基础上,加快了大米初加工等方面的机械化,水稻烘干机械、包装机械等有了较快发展,真正实现了水稻生产从种植到加工的全程一条龙机械化。
张文亮表示,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后,大米生产实现机械化收获、机械化烘干、机械化包装等,全过程只需一天时间,真正做到了“一天上餐桌、新鲜又健康”。他介绍,在经济效益方面,全程机械化比传统人工生产实现“四减一增”生产效果,即减少人工投入、减少育秧成本、减少种子投入、减少收获损失、增加水稻品质。机械化收获水稻比人工收获损失率要减少一半,每亩可增加效益610元,人均增收915元,水稻种植户每户每亩一年下来可增收近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