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来看,农药制剂的创新、研发,甚至精品化路线,将成为我国农业行业崛起的关键,也是大势所趋。这和我国新的农业形势有关。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我国耕地愈来愈集中到一部分专业种植户手里,种植大户正逐渐成为我国新的农业经营主体。与小散户追求便宜的心态不同,种植大户们舍得投入,看重产品质量和使用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农药生产者的观念必须改变。
另外,由于土地污染严重,我国已经提出了农药减量计划。其中一个措施就是提升制剂水平,提高农药利用率,从而减少农药用量。
从农药行业来说,制剂研发和创新更加关乎到我国农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原药相比,农药制剂生产对环境影响较小。以草甘膦为例,草甘膦每生产一吨原药会产生5吨以上的废液,这些废液难以处理,且含有众多污染物,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相反,很多国际农化企业都是在我国低价购买原药,利用先进的制剂加工工艺和技术制成制剂,然后再以高价返销我国。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近年来也开始呼吁并引导农药生产企业,减少低附加值的原药出口,增加高附加值的农药制剂出口。我国今年提出的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质造”,同样适用于农药行业。
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价格放开后,在市场作用下逐渐走低;同时,随着信息透明化,农药经销渠道不断缩短,农药产品的净利润越来越低,那些依靠信息不透明和低价竞争来取得市场的农药同质化产品将日益失去生存空间。
相比之下,高品质的农药制剂产品依然是稀缺产品,其有足够的溢价空间。杜凤沛指出,农药行业普遍不景气已经成为我国农药行业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农药企业应该考虑优化手中的登记证资源,做精做细,打造几个高品质、差异化、有竞争力的产品,这应该是我国农药企业发展的方向。
吴学民持有同样观点。他认为,我国农药企业应该摒弃以往的大而全、只追求总体规模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很容易复制,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应该有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和产品品牌,而把现有的产品品种做好,就够了。